工匠精神模范人物事跡
根據范圍的不同,事跡可分為集體事跡和個人事跡;你是否在尋找“工匠精神模范人物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工匠精神模范人物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工匠精神模范人物事跡(篇1)
今年53歲的高鳳林,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廠發動機車間班組長,35年來,他幾乎都在做著同樣一件事,即為火箭焊“心臟”——發動機噴管焊接。有的實驗,需要在高溫下持續操作,焊件表面溫度達幾百攝氏度,高鳳林卻咬牙堅持,雙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皰。因為技藝高超,曾有人開出“高薪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聘請他,高鳳林卻說,我們的成果打入太空,這樣的民族認可的滿足感用金錢買不到。他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極致:焊點寬 0.16毫米 管壁厚0.33毫米
“長征五號”火箭發動機的噴管上,就有數百根幾毫米的空心管線。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鳳林需要通過3萬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們編織在一起,焊縫細到接近頭發絲,而長度相當于繞一個標準足球場兩周。
專注:為避免失誤 練習十分鐘不眨眼
高鳳林說,在焊接時得緊盯著微小的焊縫,一眨眼就會有閃失。“如果這道工序需要十分鐘不眨眼,那就十分鐘不眨眼。”。
堅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發動機
高鳳林說,每每看到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后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正是這份自豪感,讓高鳳林一直以來都堅守在這里。35年,130多枚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他焊接的發動機的助推下,成功飛向太空。這個數字,占到我國發射長征系列火箭總數的一半以上。
匠心:用專注和堅守創造不可能
火箭的研制離不開眾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從藍圖落到實物,靠的是一個個焊接點的累積,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
專注做一樣東西,創造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可能,高鳳林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工匠精神模范人物事跡(篇2)
洪家光始終秉持航發人“國家利益至上”價值觀,以實干踐行初心,在生產一線創新進取、勇攀高峰。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壽命和安全性取決于葉片的精度,他潛心研究葉片磨削加工的各個環節,自主研發出解決葉片磨削專用的高精度金剛石滾輪工具制造技術,經生產單位應用后,葉片加工質量和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發動機自主研制的技術進步。憑借該項技術,他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工作崗位上,他先后完成了20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了300多個生產難題,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飛機打造出了強勁的“中國心”。
他以國家級“洪家光技能大師工作室”和省級“洪家光勞模創新工作室”為平臺,先后為行業內外2000余人(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親授的13名徒弟均成為生產骨干,其中1人獲“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他先后完成工具技術創新和攻關項目84項,個人擁有8項國家專利,團隊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助推航空發動機制造技術水平提升,積極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動力夢”貢獻力量。
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楷模,他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項。2020年11月24日,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洪家光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宣讀倡議書。
工匠精神模范人物事跡(篇3)
作為山西省第一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周建民在工具鉗工這個平凡的崗位上40年的堅守,走出了一條令人尊敬的工匠之路。
他完成了15000余項專用量規生產制造任務,進行小改小革,工藝創新項目1100余項,累計為公司創造價值3100余萬元。由他主持的“降低專用量規制造成本,提高專用量規耐用度”創新課題,使專用量規的耐用度提高30倍以上,每年可為公司節約制造費用28萬余元。他完善、發展了幾代兵工人在專用量規制造中的工作經驗,歸納、總結出了“三要訣加工法”“冷熱配合法”“基準轉換法”等多種生產中的絕技絕活。
他秉承工匠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產品態度,15000余件微米級專用量規沒有出現一件質量事故。他用工匠擔當,組織團隊____位置量規、無人機內外軸、中國現代第一槍電磁槍等工廠、國家乃至世界級的機械制造難題。面對一次次高薪聘請、各種誘惑,他選擇了工具鉗工這個平凡的工人崗位,敬業堅守、道技合一、精雕細琢、默默敬業奉獻。
周建民以崗位、班組、工作室、學校等作為“傳、幫、帶”工作的平臺,指導培訓職工4000余名,先后走進山西省十幾所職業技工學校,傳授技能及工匠文化20000余人次。
工匠精神模范人物事跡(篇4)
施品芳在加工國產大型客機C919的氣密試驗接頭。這一個零件他足足做了兩個多小時。背靠車床,一身工裝。凝神專一,技近乎道。任何一個工業時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新華社記者裴鑫攝
工匠精神并不是個新詞,在德國、日本、瑞士等發達國家,正是因為工匠的堅持專注,正是因為對產品完美形態的不斷追求,才最終生產出舉世聞名的精品。無論瑞士手表、軍刀,還是日本的家用電器,德國的汽車,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據統計,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這些長壽企業的出現絕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稱作“職人”,而“職人精神”也貫穿到各行各業。最近幾年,大衛·賈柏所拍攝的紀錄片《壽司之神》風靡網絡,講的就是東京銀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壽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這位全球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大廚,終其一生都在捏壽司,始終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和學徒們。
“你必須愛你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學徒,必須首先學會擰毛巾,直到完全學會了擰毛巾,才能碰魚,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開始學煎蛋。正是這看上去極其嚴苛的標準,才讓這家店譽滿天下,“米其林指南”為其打了三顆星,意味著這個餐廳“值得特別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訪。
在歐洲,德國的學徒傳統,確保了這個國家始終有著最優秀的工匠。作為制造業強國,德國始終堅持“雙元制”的職業教育體系,在小學生小學4年畢業之后進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許多學生進入通往職業教育方向的中學,最后經過職業培訓后就業,或者進入高等院校——應用科學大學深造。德國政府還規定,德國企業有義務提供職業教育的培訓崗位,這確保了學生可以有機會跟著有經驗的技師學習一手實用知識和技術。
與此同時,在德國工程師是非常受尊敬的職業,也有著不菲的收入,這激勵了更多人選擇這樣的職業。工匠精神貫穿在大企業和各類中小企業中,以質量為生命,以質量贏得聲譽,不斷打造質量最高的產品,而不是追求所謂的“物美價廉”。
在瑞士,制表商對每個零件、每道工序、每塊手表都以一絲不茍的完美主義精神打造。這個沒有獨特資源的國家,如今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觀察者認為,工匠精神在其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對機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幾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場。據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達七八百個,即使是頂級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個。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有過對“工匠精神”的絕佳比喻。
《莊子》中記載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一個叫丁的廚師給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都合乎樂曲的節拍。
傳說當然只是傳說,但這背后對于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卻是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的一筆精神財富。在璀璨的中國文明中,無數巧奪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的產物。這樣的追求,曾一度在對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過程中,被人們忽視過。如今,這精神正在重新煥發生機。
工匠精神模范人物事跡(篇5)
沈鳳斌同志自2001年退役后被安置到嘉蔭縣神州恐龍博物館工作。見證了博物館由建址到發展為今天將自然科學和人文景觀緊密結合的綜合博物館的發展過程。
一、精益求精,用行動履行工匠精神實現自身價值。
沈鳳斌同志剛到恐龍館工作時,恐龍博物館還在建設當中,化石也是嘉蔭的文化部門轉交的,僅僅有40余塊。為了擴大館藏,2004年縣恐龍館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恐龍化石搶救性挖掘工作。沈鳳斌同志克服了選址困難、工具不足、道路不通等種種不利因素,挖到了一對連在一起的尾椎骨化石,這是他第一次親手挖掘出來的完整的恐龍化石。自此以后沈鳳斌就和恐龍結下了不解之緣。精益求精,一以貫之十年如一日,沈鳳斌同志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中,自工作后參加了多次古生物化石發掘工作,發掘面積共計千余平方米,出土化石千余塊并出土了很多研究價值較高的古生物化石。沈鳳斌同志還在魏正一教授帶領下,學習了翻模、制模組架等技術,組成了嘉蔭縣神州恐龍博物館第一座恐龍化石骨架(子母龍骨架)的修復組架工作。彌補了恐龍館內沒有恐龍骨架只有恐龍化石的遺憾,讓游客更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地球霸主的感覺。增加了游玩的趣味性,也坐實了中國第一龍鄉的`名號。目前縣恐龍館展出的鴨嘴龍母子二龍,伊春市地質博物館的恐龍化石骨架、披毛犀、猛犸象都是沈鳳斌同志的作品。
二、宣揚恐龍文化,助力嘉蔭旅游發展。
沈鳳斌同志曾多次配合中央電視臺、香港翡翠臺等錄制節目為打造中國第一龍鄉這個品牌貢獻自己的力量。2018年有幸以“化石修復師”的身份參加了央視《魅力中國城》節目錄制,節目一經播出,就引起了社會強烈的反響和關注,在一定程度上打響了嘉蔭的知名度,讓全國的人們知道了在祖國的最北邊有一個邊陲小鎮它出土了中國第一具恐龍骨架。節目的播出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來探尋神秘的恐龍遺跡帶動了我縣的旅游發展。2020年沈鳳斌同志在縣政府和工會的幫助下成立了沈鳳斌勞模創新工作室,在新浪微博、嘉蔭縣委宣傳部舉辦的“穿越白堊紀·奇幻恐龍鄉——2020年嘉蔭縣夏日研學營”中為來自省內的31名青少年講解恐龍文化。讓孩子們感受了億萬年前封存的遠古奇觀,了解形態各異、屬種不同的恐龍雕塑,一起走進神秘的侏羅紀世界。一個多小時的科普之旅,讓孩子們深入了解了恐龍的種類、習性等知識,感受到了“中國第一龍鄉”的別樣魅力。
三、不負韶華、砥礪前行。
沈鳳斌同志一轉眼已經做了20年的化石“工匠”,他的努力被大家看在眼里。沈鳳斌同志先后入選了拔尖人才和專門人才,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并獲得了龍鄉工匠、古生物化石發掘和修復及保護領域“伊春第一人”、省龍江工匠、市五一勞動獎章、市特等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榮譽加身,他卻堅持砥礪前行,無時無刻都在用“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指引自己,明確志向,安心學習,增長才干,堅定不移地走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的恐龍化石保護規劃之路,并以此為契機提升當地的旅游、文化產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踐行工匠精神讓化石發掘和修復在伊春大放異彩、再創輝煌!
邊道林同志2003年進入省農業科學院農村能源研究所工作,2014年1月任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多年來,該同志始終堅定自身政治信仰、明確奮斗目標、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做到“兩個維護”,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模范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黨紀黨規和院內各項規章制度。他以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始終奮斗在科研管理工作第一線。由于崗位性質,工作中需要接觸大量保密文件、掌握院黨組會議核心內容,他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忠誠和擔當,嚴格遵守各項政治紀律,保守各項工作秘密,做到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并不斷適應新形勢、新常態下政務工作的各項新要求,不斷增強做好本職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邊道林同志始終懷揣匠心,堅持匠風,打磨匠藝,在工作中勤奮鉆研、精益求精、守正創新。在公文運轉、督查督辦、檔案保密、印信使用和會議服務等管理工作上,多年如一日,始終做到工作程序嚴謹,效率高效,不斷提升服務質量,獲得了廣大同事及其他處室的一致好評。他一直以勤奮、團結、協作、嚴謹的工作態度,對以院名義發出的行政公文,嚴把辦文程序、格式、文字等環節,確保了全院公文的準確、規范和嚴謹。建立健全了督查督辦制度,并結合工作實際,對全院重點工作進行了跟蹤督辦。進一步規范了審批、登記等印章使用流程,有效杜絕了“空頭章”“未批用章”等現象的出現。認真貫徹執行上級保密部門各項工作部署,加強宣傳學習教育。提升檔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檔案管理體制機制,對全院辦公一體化系統中的檔案管理系統進一步進行了完善,在全院開展了清查追收可能遺落或沉積的應歸檔文件工作。
邊道林同志始終將“做好每一個細節”作為自己工作的標準。主動挑重擔、做難事,凡事沖鋒在前,勇于在事上磨、苦中練。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做好各項工作,經常加班加點,隨叫隨到。在處理日常繁雜工作中,認真思考,抓大事不放,抓小事不忘,做到上情下達、內外有別,使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