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精神人物事跡介紹
事跡可以起到宣傳典型人物、引導良好風氣的作用;關于大國工匠精神人物事跡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大國工匠精神人物事跡介紹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國工匠精神人物事跡介紹【篇1】
艾__是第一位從湘鋼走出來的焊接大師。從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到亞洲最大深水油氣平臺——南海荔灣綜合處理平臺,這些國際國內超級工程中,都活躍著他的身影;從助力中國船舶制造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比肩世界一流水平,到突破國外企業“卡脖子”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白,都離不開他的焊接絕活。憑借一身絕技、執著追求,他2021年被授予“____”。
他在上世紀80年代采用交流氬弧焊雙人雙面同步焊技術,解決當時世界最大的3萬立方米制氧機深冷無泄露的“硬骨頭”問題;上世紀末帶領團隊10年攻堅,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實現大線能量焊接用鋼國產化;花甲之年帶領團隊解決工程機械吊臂用鋼面臨的“卡脖子”技術,大幅度降低中國工程機械生產成本;主持的氬弧焊接法焊接高爐貫流式風口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申報專利6項,獲發明專利1項。他用5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自己最初寫下的“攀登技術高峰”的目標,將自己活成了一座高峰。
如今,72歲的艾__仍然留在湘鋼,工作在生產科研第一線。這些年,他為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行業攻克400多項焊接技術難題,改進焊接工藝100多項,在全國培養焊接技術人才600多名,創造直接經濟效益8000多萬元,成為我國焊接領域的領軍人。
大國工匠精神人物事跡介紹【篇2】
不久前寫過一篇《工匠》,現在想說說工匠精神。假以時日,會有權威部門給出明確的釋義。在當下,要突出的顯然是對產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翻開歷史看看,古代的杰出工匠應當說完美地詮釋了這種精神。
歐陽修《歸田錄》載,汴京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預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總管或曰總工匠,前文所引柳宗元《梓人傳》的傳主就是一名都料匠。預浩把塔建好后,卻是“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這是怎么回事,預浩解開了謎團:“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也。”意大利的比薩斜塔聞名于世,但至于為什么會傾斜,直到今天也不明所以,唯一可以肯定的不是設計者的初衷;而“年齡”遠遠大過比薩斜塔的開寶寺塔,則是在充分考慮到氣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舉。這樣來看,不光前人要感嘆預浩“用心之精蓋如此”,今天我們又如何不該伸出大拇指?“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預都料為法”,當之無愧,可惜預浩撰寫的“《木經》三卷”已經失傳,只在沈括《夢溪筆談》中還能見到片段。開封見今仍有開寶寺塔,為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是否預浩建的那個不太清楚,太多的古代建筑都是這樣,盡管建造技術十分高超,卻沒有留下工匠的名字。比如西安小雁塔,更有“三離三合”的神奇,即:三次地震時分裂,又三次自行“復合”。神奇的原理是什么呢?近代在修復小雁塔時發現,當時的工匠根據西安地質情況將塔基用夯土筑成了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后壓力會均勻分散,從而使塔身像“不倒翁”一樣。
周密《癸辛雜識》云:“汴梁宋時宮殿,凡樓觀、棟宇、窗戶,往往題‘燕用’二字,意必當時人匠姓名耳。”這顯然只是一種猜想,哪有某個工匠,即便都料匠也罷,能夠包攬一切的道理?但歷史上那些留下了姓名的工匠,又往往不能與作品進行對應。朱啟鈐等先生編輯、楊永生先生新編的《哲匠錄》,便是一部關于古代工匠名錄的書。書中“所錄諸匠,肇自唐虞,迄于近代;不論其人為圣為凡,為創為述,上而王侯將相,降而梓匠輪輿,凡于工藝上曾著一事,傳一藝,顯一技,立個言若,以其于人類文化有所貢獻”,因此,舉凡“營造,疊山,鍛冶,陶瓷,髹飾,雕塑”等方面的能工巧匠,一概收錄。像圣字輩的鯀、禹一類,將相級的曹操、蕭何、楊素、韓琦等,在他人看來,“淪為”工匠或許有些屈尊吧。
大國工匠精神人物事跡介紹【篇3】
施品芳在加工國產大型客機C919的氣密試驗接頭。這一個零件他足足做了兩個多小時。背靠車床,一身工裝。凝神專一,技近乎道。任何一個工業時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新華社記者裴鑫攝
工匠精神并不是個新詞,在德國、日本、瑞士等發達國家,正是因為工匠的堅持專注,正是因為對產品完美形態的`不斷追求,才最終生產出舉世聞名的精品。無論瑞士手表、軍刀,還是日本的家用電器,德國的汽車,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據統計,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這些長壽企業的出現絕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稱作“職人”,而“職人精神”也貫穿到各行各業。最近幾年,大衛·賈柏所拍攝的紀錄片《壽司之神》風靡網絡,講的就是東京銀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壽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這位全球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大廚,終其一生都在捏壽司,始終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和學徒們。
“你必須愛你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學徒,必須首先學會擰毛巾,直到完全學會了擰毛巾,才能碰魚,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開始學煎蛋。正是這看上去極其嚴苛的標準,才讓這家店譽滿天下,“米其林指南”為其打了三顆星,意味著這個餐廳“值得特別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訪。
在歐洲,德國的學徒傳統,確保了這個國家始終有著最優秀的工匠。作為制造業強國,德國始終堅持“雙元制”的職業教育體系,在小學生小學4年畢業之后進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許多學生進入通往職業教育方向的中學,最后經過職業培訓后就業,或者進入高等院校——應用科學大學深造。德國政府還規定,德國企業有義務提供職業教育的培訓崗位,這確保了學生可以有機會跟著有經驗的技師學習一手實用知識和技術。
與此同時,在德國工程師是非常受尊敬的職業,也有著不菲的收入,這激勵了更多人選擇這樣的職業。工匠精神貫穿在大企業和各類中小企業中,以質量為生命,以質量贏得聲譽,不斷打造質量最高的產品,而不是追求所謂的“物美價廉”。
在瑞士,制表商對每個零件、每道工序、每塊手表都以一絲不茍的完美主義精神打造。這個沒有獨特資源的國家,如今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觀察者認為,工匠精神在其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對機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幾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場。據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達七八百個,即使是頂級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個。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有過對“工匠精神”的絕佳比喻。
《莊子》中記載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一個叫丁的廚師給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都合乎樂曲的節拍。
傳說當然只是傳說,但這背后對于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卻是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的一筆精神財富。在璀璨的中國文明中,無數巧奪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的產物。這樣的追求,曾一度在對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過程中,被人們忽視過。如今,這精神正在重新煥發生機。
大國工匠精神人物事跡介紹【篇4】
2017年1月10日,天氣晴,中午溫度4度左右,早上和晚上的溫度在零下6度左右,本以為這樣的天氣__老人不會營業(畢竟年紀這么大了),到了之后才發現,__老人正在臺燈下忙活,因為太專注,他沒有察覺到店里來人了,我站在柜臺前面等了兩分鐘,這時候電話響了,__老人起身拿起電話接了起來,__老人:“喂,您有什么事?”,電話那頭講了一會,__老人:“您的這個事兒我辦不了,萬一您給我寄過來我修不好,這不浪費您的郵費嗎?哎呀,您出郵費我也不能答應,萬一修不好不就太浪費您的錢了,您實在要是要修的話就直接把筆拿來店里,我這里不接受郵寄,哎,得勒,就這樣,再見。”,看到__老人接電話的“架勢”,發現他的“軸勁兒”和年輕人真沒兩樣,我也心想,老人家年齡這么大了,仍然“個性鮮明”,真是不一般啊!
掛完電話,__老人下意識的望了一下柜臺,看到我之后走過來說到:“您是修筆還是?”,我:我看看,您這里有200左右的鋼筆推薦嗎?__老人:“有,我給您拿些出來看一下。”,我對鋼筆了解甚少,選了一支自己喜歡的黑色鋼筆對__老人說:我買這支。話音剛落,__老人語氣變得有些嚴肅:“您試都沒試一下,怎么就隨便買筆?”,說的我有些尷尬,立馬把筆蓋打開,在旁邊的試筆紙上草草的畫了兩下,我說這支筆很好,手感很好,寫的感覺也很好,就它了,__老人這才露出滿意的笑容:“您滿意就好,滿意就買,不滿意就不要買。”。那會兒我就在想:有這么做生意的嗎?去別的店買啥東西都是巴不得你多買,買斷貨都好,但是張老這里不是,他有他的原則:他對你負責,試了滿意才能買。仔細一想,這些原則,也許就是__老人開店這么多年的魅力所在吧!
我買完筆,__老人準備轉身去修筆了,我把__老人叫住了,說了我的不情之請,請他寫一句對我們年輕人想說的話,__老人說:“我又不是什么名人,您要寫著做什么?”,我說名不名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佩服您,張老也許是被我的誠意打動了,拿起筆在我拿的書的扉頁上寫下了:“勤奮工作,服務社會。”。
__老人提字:勤奮工作,服務社會。
大國工匠精神人物事跡介紹【篇5】
在這個繽紛的世界里,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遇上不一樣的人。或者說每一個人都會在不一樣的環境從事不一樣的職業。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環境也不斷地更新和豐富,工匠作為各種職業類屬中的能工巧匠,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工匠的角色標志也呈多樣化。一畢業就從事陶瓷行業的我,從事四年陶瓷行業的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一些人和事。
有這樣一位師傅,他是我第一個接觸的工匠,他就是負責幫我們展廳鋪磚的瓦工師傅。每次展廳更換樣板都會找他,為什么總是找他呢?是因為他的手藝好,人比較憨厚老實,會看圖紙,對工序熟悉。每次跟進總部換板的時候我都會跟他閑聊一會,了解他最近在哪里工作,幫哪個展廳鋪磚。在閑聊的過程中了解到他沒有固定的辦公室,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有時候白天,有時候晚上或者白天到晚上。
瓦工,在以前叫做泥瓦匠,蓋房鋪路的人都是瓦工。平凡而偉大,做著臟而累的活,拿著微薄的薪資,還經常遭包工頭的拖欠工資。瓦工,在城市里有他們的身影,在農村也有他們的身影。在城市他們有另外一個稱號,叫農民工。摩天大廈,如果沒有他們的血汗是建不起來的。平坦的大道,沒有他們的付出,是難以鋪筑的。他的身材比較瘦弱,皮膚黑黑的。想到他在鋪貼的時候一個人要搬起一箱箱的磚,堆疊起一車車的磚運送到施工區域。瘦小的身材怎么能承受的住啊?
在和他的對話中了解到他女兒剛結婚,家里的磚也是他自己親手一片片的鋪上去的,嘴角輕輕上揚,一臉的幸福的感覺。原來是生活讓他撐起來了。還記得有一次他在切磚的過程中受傷了,一手的血看到都觸目驚心,突然感受到其工作的危險性。總是聽到別人說他的月薪有多少,年薪有多少。其實根本都不明白其中的艱辛,我認為工資高也是他一點點用血汗堆積的。他不僅懂得鋪貼中正確的工序而且還會看懂圖紙,還知道怎么鋪貼才是損耗最少的。其實他是我見過最負責任的工匠了。
他把自己從事的職業視為自己的生命,精通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對所從事的職業有一種擔當、犧牲,不急功近利、不貪圖名利。因此,讓我覺得工匠應該是做事情是熟能生巧的,當你能把一件事情不厭其煩的重復做,用心積累經驗,就具備了生巧的潛質。這當然需要有一顆堅韌的心,經過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過程,才可能呈現出完美的作品。最后向你們給予崇高的致敬。加油--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