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烈士事跡簡介
白云蒼狗、時序更迭,但軍人的“軍魂”是永遠矗立的豐碑,他們用忠誠捍衛祖國,用熱血書寫青春;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衛國烈士事跡簡介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衛國烈士事跡簡介【篇1】
祖國西部邊陲,喀喇昆侖高原。去年6月,外軍公然違背與我方達成的共識,悍然越線挑釁。
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爭中,團長祁發寶身先士卒,身負重傷;營長陳紅軍、戰士陳祥榕突入重圍營救,奮力反擊,英勇犧牲;戰士肖思遠,突圍后義無反顧返回營救戰友,戰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戰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沖散的戰友脫險,自己卻淹沒在冰河之中。
在學習陳紅軍先進事跡事跡過程中,我們深切感悟到,新一代邊防軍人扎根邊陲、笑傲風雪的樂觀情懷,不畏艱苦、勇于犧牲的奉獻精神,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昂揚斗志,讓我們心中充滿了感動和敬佩之情。
一、身在邊關心向黨,是新一代戍邊官兵堅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他們守護著中印邊防線的管控任務,戰略地位重要,職能使命特殊。“對峙時干部站前頭、戰士站后頭,吃飯時戰士不打滿、干部不端碗,野營時戰士睡里頭、干部睡風口。”駐地艱苦的自然環境、嚴酷的氣候條件無法改變。但我們看到了當代革命軍人不畏艱苦、樂于奉獻的精神,官兵們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戍邊情懷。他們默默犧牲奉獻的故事,他們把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熾熱的愛傾注到愛邊疆、愛連隊、愛哨所的具體行動上。
二、守界使命重如山,是新一代戍邊官兵始終不渝的價值追求
邊防是國家安全的第一道屏障。無數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史證明,“邊強則國泰民安,邊弱則國危民殃。”近年來,中印邊境屢有事情發生,英雄們迎著凜冽的寒風,眺望國門內外,我們感受到了“祖國、士兵、責任”六個大字沉甸甸的分量,感悟到“邊境就是戰場、哨位就是陣地、執勤就是戰斗”的使命意識,體會到“絕不讓一寸土地流失”的莊嚴。正是邊防戰士的忠誠、奉獻、犧牲,邊關才這么靜謐祥和,祖國才能夠國泰民安。
三、奉獻邊防永不悔,是新一代戍邊官兵永遠秉承的精神傳統
四名犧牲的軍人中最年輕的陳祥榕生于2001年,只有19歲,王焯冉、肖思遠也只有24歲。其中還有四個月就要當了爸爸。而他們“面對人數遠遠多于我方的外軍,我們不但沒有任何一個人退縮,還頂著石頭攻擊,將他們趕了出去。”英雄勇敢無畏,只因責任在肩。一線官兵常說,我們身后就是祖國,當國家受到侵犯時,唯一的選擇就是沖鋒向前。正是這些戰斗英雄的光輝形象,弘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他們是年輕的一代人的代表和典范。他們正是新時代的正能量。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英雄雖已離去,但英雄的精神永駐邊關!英雄屹立喀喇昆侖!屹立于天地之間!讓我們繼承英雄遺志,崇尚英雄精神,弘揚英雄主義,為國家立心,為民族鑄魂。
衛國烈士事跡簡介【篇2】
有人說,軍人天生為打仗,為打仗而生,為打仗而備,縱馬革裹尸、戰死沙場,尤未有悔。表現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革命戰士英勇沖鋒,悍不畏死、前仆后繼,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惜流血犧牲,其英風浩氣歷滄桑巨變而光彩熠熠。有人說,軍人的脊梁骨是鋼鐵鑄就的,可以擊倒不可以征服,可以打殘不可以打散,可以打退不可以打垮。縱面前刀兵林立、虎狼成群、絕地險谷,尤自面不改色、豪邁出擊。初心不改、軍魂勇在,軍人的價值在紅色基因接續傳承中不斷發揚光大。
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進藏先遣英雄連”連旗迎風招展。連旗下,全連官兵莊嚴宣誓:向王焯冉烈士學習,發揚“先遣精神”,堅決完成邊防斗爭任務……
1950年,先遣連130多名官兵在黨支部書記李狄三帶領下,以犧牲63人的悲壯,將五星紅旗插上藏北高原。
當年,李狄三病情嚴重時,懇請黨支部不要再給他用藥,把最后一支盤尼西林留給其他戰友……70年后,面對滔滔激流時,23歲的王焯冉同樣選擇了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
那天,王焯冉和戰友馬命等連夜渡河增援一線,第4次蹚河時有人被激流沖散,王焯冉和馬命拼盡全力將3名戰友推上岸,自己卻被凍得幾乎失去知覺。
突然,王焯冉一只腳被卡在了水下巨石縫中。危急時刻,他將馬命猛地推向岸邊:“你先上,如果我死了,照顧好我老娘!”馬命獲救了,王焯冉則永遠倒在了刺骨的激流中。
一個英雄的集體,必然是團結的集體。回顧那晚的戰斗,官兵們含淚講述著一個又一個生死與共、舍命相護的故事——
看到祁發寶受到攻擊重傷倒地,營長陳紅軍當即帶著官兵,沖進“石頭雨”、“棍棒陣”營救團長。
聽到有人喊“營長連長被圍攻了”,陳祥榕迎著對手沖去,用身體和被砸壞的盾牌護住營長連長。
發現還有戰友被圍攻,肖思遠再次沖向前去,拼死營救戰友,用身體為戰友遮擋石塊、棍棒的攻擊。
“團長頂在最前面阻擋外軍,營長救團長、戰士救營長、班長救戰士。”回顧那場戰斗,一名指揮員動情地說,我官兵上下同欲、生死相依是這次戰斗以少勝多的關鍵所在。
邊防斗爭中,各級指揮員與官兵同住地窩子、同爬執勤點、同吃大鍋菜、同站深夜哨、同背給養物資,平時鉚在一線、戰時帶頭沖鋒,凝聚起以命相托的生死情誼和團結戰斗的強大力量。
軍人的價值令人欽敬,也不限于以上三點,還可以是老百姓心坎里的依靠,還可以是危機關頭的挺身而出,是地區和平的定海神針,這些或抽象或具體,或宏觀或微觀的認識,構成了廣大人民對軍人價值的判斷,構成了每個人心目中“最可愛的人”的光輝形象。當前,愈是面臨嚴峻復雜的形勢,愈是面對國際國內的困難阻礙,愈是要把人民軍隊建設好,愈是要秉承紅色基因傳承、精兵習武、軍民共建,軍愛民、民擁軍,縱歷滔滔巨浪、風霜雨雪、峽谷絕壁,也必將披荊斬棘、乘風破浪、迎難而上: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衛國烈士事跡簡介【篇3】
生命就像一根透明的絲線,一端系著今天的感動與收獲,另一端扯著昨日的眼淚與歡笑。回想自己走過的路程,有很多人讓我敬佩不已。
今天,我看了一段視頻,雖然簡短,但讓人心潮騰涌,眼中蓄起了感動的淚水,心中燃起了熊熊的怒火。2020年6月18日,位于喀喇昆侖山脈的邊疆戰士們天還未亮便起床,迎著薄薄的晨霧開始了一天的巡邏,發現了印度公然違反約定,抵邊越線,搭建橋梁,修建道路,試圖單方面改變也境現狀,占領我國領土,而且尋釁滋事,中國戰士抱著“寸土不讓”的崇高信念,是可忍,孰不可忍?團長祁發寶自告奮勇去與對方談判,可終未成功,從早上一直僵持到晚上,邊防戰士的和印軍殊死搏斗,打得對方潰不成軍。最終,四位戰士身陷重圍,戰死沙場。他們把青春揮灑在喀喇昆侖,把最純粹的忠誠,鐫刻在喀喇昆侖,他們用生命鑄起了巍峨界碑。
這是一場生與死的考驗,演繹了對祖國的熱愛與執著;是一場命運與戰爭的博奕,迎來了對生命的宣戰。邊疆戰士們在祖國危難時刻,追隨了心的呼喚,牽動了愛的奉獻,對祖國的愛化為了全部的動力,書寫了中國戰士的尊嚴,繪出了中國的自尊。
他們如花兒一般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就這么凋零在了戰場上。四人中一人被記了“英雄官兵”,三人被記”一等功”,可再高的榮譽也挽救不了他們的生命,他們同樣也是父母的孩子,但更是祖國的衛士,人民的子弟兵。
中國,正在變得強大,已不再是一百年之前那個腐敗無能、任人凌辱、內憂外患的國家了!任何國家都不能再在中國的土地上興風作浪!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四位戰士為國家付出了生命,他們再也看不到當晚的星空與翌日的太陽了!
令人敬佩的愛國之花啊,您在“分子”破壞奧運火炬傳遞的路上就已綻放,在新冠疫情蔓延的病房里也已開過……今天,您在戰士的遺像前再次盛開。愛國之花所開之處,都有感天動地的真情存在,都會有悲天憫地的事跡發生……所有的一切,都令我們敬佩不已!
衛國烈士事跡簡介【篇4】
連日來,陳紅軍以身殉國的感人事跡廣泛傳播,引起了當地廣大干部群眾的高度關注,他成為感動整個隴南的英雄。
“英雄們在危難中張開雙臂,護佑的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他們用生命真正詮釋了‘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的滿腔赤誠。”康縣岸門口鎮紀委書記馮倩說。
“每一個行業都是一條戰線,每一條戰線上都有英雄,我們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為國做貢獻,就是建設我們的祖國!”隴南轉業軍人杜龍斌這樣說。
雪山回蕩英雄氣,風雪邊關寫忠誠。2009年陳紅軍從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畢業,本已通過公安特警招錄考試。可聽說要征兵就臨時“變卦”了,最終走進火熱軍營。在祭奠人群中,我們有幸偶遇了陳紅軍生前軍校同學。兩位英姿颯爽的現役軍人代表全班同學在陳紅軍烈士墓前敬獻鮮花并奠以白酒。戰友之間的感情濃厚,“紅軍你沒有走完的路,我和同學們代你走下去,你放心的走吧。”一個軍禮過后同學滿含熱淚不舍的離開。
英雄雖已離去,精神薪火相傳。邁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年輕干部要以戍邊英雄為榜樣,對標自我,向他們學習忠誠愛國、勇于擔當、敢于斗爭的堅毅精神,汲取奮斗力量,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當下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放眼未來風光無限美好,年輕干部作為新時代的主力軍、先鋒隊更要團結一心擰起一股股鋼鐵般的力量,抓住機遇,勇迎挑戰,鉚足干勁,匯聚起實現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磅礴力量,譜寫高質量發展的壯闊篇章。
看得見故鄉的花,卻再也看不見故鄉的人。采訪中,我們得知陳紅軍最留戀養育過他的家鄉,最喜歡在春天的兩當踏青垂釣。然而“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在祖國需要之時不顧一切挺身而出,這是軍人的使命和職責。陳紅軍把青春、鮮血乃至生命留在喀喇昆侖高原,他的精神將與他摯愛的家鄉同在。
衛國烈士事跡簡介【篇5】
陳紅軍,男,漢族,1987年3月出生,隴南市兩當縣人,2009年6月從西北師大應征入伍。陳紅軍犧牲時33歲,妻子正懷孕5個多月。他曾經答應過妻子,等到退役后“就一起帶孩子、做飯、釣魚……”然而,在他為國捐軀4個月后的2020年10月25日,兒子出生了,做為父親的他卻早已長眠地下。
2009年,攻讀完心理學專業的陳紅軍,本已通過公安特警招錄考試,可聽說要征兵就臨時“變卦”了,最終走進火熱軍營。
有人說,選擇這片高原,是既需要理想、更需要勇氣的。天下有那么多的好地方,一顆顆年輕的心卻偏偏選擇了邊關——
陳紅軍首先要戰勝的,是無法擺脫的高寒缺氧,滿目的荒漠冰川,漫長的冬季封山,以及由此形成的遙遠而荒涼時空……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陳紅軍和戍邊官兵們必須時刻警惕,隨時準備挺身而出,挫敗一切侵犯中國領土的圖謀。
陳紅軍所在營官兵聊起營長時說:“他最喜歡的,似乎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在一本書中,他特意標注了一段話:“黨把自己放在什么崗位上,就要在什么崗位上建功立業。”
在聽到陳紅軍殉國的消息后,陳紅軍的高中同學馬東杰深感痛心與惋惜。馬東杰說:“從上高中起,陳紅軍就一直懷揣著保家衛國的夢想,他曾不止一次向我描述過成為一名軍人的期盼。陳紅軍出身農村,卻分外刻苦,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是班級里最用功的人之一。他的數學成績非常出色,同學有不懂的難題,他總是熱心講解。”陳紅軍說過的很多話,做過的很多事,馬東杰都歷歷在目。馬東杰說:“陳紅軍是一位有理想、有勇氣的好兒郎,他奉獻自己、樂于助人的品質值得我們一輩子學習和銘記。”
巍巍喀喇昆侖,座座雪峰聳峙,與之相對的是一條條狹窄、深邃、陡峭的河谷,但在此深處卻有一線官兵蹚冰河、踏雪原、御寒風,就像陳紅軍營長說的一樣:“黨把自己放在什么崗位上,就要在什么崗位上建功立業。”戍守邊疆是他們身上肩負的天職,不讓寸土即是他們立足崗位的擔當作為。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此時此刻的加勒萬河谷,山河如故、平靜安寧,高原官兵也如往常一樣刻苦訓練、斗志昂揚。遠處傳來陣陣歌聲,回蕩在山谷間,那是為英雄唱的贊歌,祖國和人民要把英雄的樣子銘記在心,把英雄的精神世代傳唱,把英雄的勇氣繼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