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保衛國家的壯士的事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事跡,肯定對各類事跡都很熟悉吧;那么你知道哪些關于保衛國家的壯士的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關于保衛國家的壯士的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保衛國家的壯士的事跡(篇1)
近日,解放軍報刊發了反映中印邊境任務部隊官兵衛國戍邊先進事跡的綜合報道,同時報道稱,中央軍委授予祁發寶“衛國戍邊英雄團長”榮譽稱號,追授陳紅軍“衛國戍邊英雄”榮譽稱號,給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追記一等功。
在印方多次渲染炒作去年6月的邊境沖突傷亡事件,歪曲事實真相,誤導國際輿論,污蔑中國邊防部隊官兵的情況下,中國媒體將事件真相進行客觀報道,不僅有利于人們了解事實真偽和是非曲直,也讓人們認識了一批熱愛和平、忠誠使命、捍衛正義的英雄官兵,表達了對衛國戍邊英雄烈士的深切懷念和崇高敬意。
。近代以后的中華民族,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苦難,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中華民族迫切需要一支力量來帶領中華民族實現民族獨立、人民幸福,于是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擔當起這一歷史重任。實現民族獨立談何容易,須要中國共產黨為了中華民族而進行血淋淋的革命,須要無數共產黨人為此付出寶貴的生命。中國共產黨成立時黨員有50余人,其中21人在革命戰爭中犧牲;從建黨到建國,有記載的共產黨員犧牲了1700多萬。共產黨人為初心而付出生命,心中若是沒有奉獻精神斷然不行。
共產黨人的初心是一以貫之的,共產黨人的奉獻精神也是一以貫之的。縱觀中國共產黨100年的奮斗歷程,就是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歷程。為實現初心和使命,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從未懈怠。正是初心的不斷驅動,才有了此時“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革命戰爭時期需要奉獻精神,和平建設時期同樣需要奉獻精神。沒有鄧稼先不顧個人安危“手捧核彈頭”,以及很多隱姓埋名的核工業工作者的奉獻,就沒有中國國家安全、和平發展的底氣;沒有孔繁森、鐘楊以及千千萬志愿到高原、邊關,到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黨員干部,就沒有現在全國上下的繁榮昌盛;沒有白了頭的“80后”第一書記以及無數在基層奉獻出青春的黨員干部,就沒有現在距離全面小康只差“臨門一腳”的大好局勢。回顧黨的歷史上所有奉獻人生價值的人,他們為黨和國家積累的財富是取之不盡的,沒有共產黨人為了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奉獻,就沒有今日之中國。
說到底,100年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絕不是一句空話,是實實在在的犧牲和奉獻。奉獻就是共產黨人初心的“底色”。
我們黨員干部現在學習初心使命、踐行初心使命,就要弄清初心“底色”,繼續一以貫之發揚奉獻精神。當然,除了軍、警、消防等高危職業,現在的犧牲奉獻更多的不再是付出生命,而是在本職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或是平凡的崗位上堅守一生,即使自己的付出從未被人們發現也至死不渝,如守島英雄王繼才;或是無怨無悔選擇扎根基層,即使放棄了更好的發展前途也無怨無悔。
關于保衛國家的壯士的事跡(篇2)
維護中國主權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再也不受外國的欺負了,擁有了完全的主權。我們不依附任何國家,也不允許任何國家侵犯我們的主權。
1958年夏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到我國訪問,和毛澤東舉行會談。他提出了兩國建立聯合艦隊的建議,想讓蘇聯的軍艦到中國海面上行駛。大國主義思想很嚴重的赫魯曉夫想利用這個機會控制我國的國防、達到他們和美國爭奪霸權的目的。如果這樣做,中國的領海權就會受到損害。毛澤東一聽就火了,他厲聲質問赫魯曉夫:“你講清楚,什么是聯合艦隊?我們還有沒有主權了!”赫魯曉夫說:“這不是來商量嘛!”毛澤東說:“什么商量!你們是不是要把我們的沿海地區都拿去?”赫魯曉夫紅了臉,忙說:“你們不愿意就算了。但是讓我們在中國有個基地,軍艦來加油修理休息,總可以吧?”毛澤東斬釘截鐵地回答:“不行!”
赫魯曉夫沒有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心懷不滿地走了。后來,蘇聯單方面撕毀了兩國的許多經濟科技協議,企圖給我國造成壓力,毛澤東又領導中國人民和它們的大國主義作了堅決斗爭,捍衛了我國的主權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關于保衛國家的壯士的事跡(篇3)
一曲胡笳救孤城
在中國歷史上,不費一兵一卒,就能讓陷入重重包圍的軍隊轉危為安的人,屈指算來,僅有幾個。而西晉時的劉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劉琨是西晉時期著名的將領、音樂家和文學家,也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
西晉末年,匈奴騎兵經常南下騷擾中原邊境,百姓苦不堪言。劉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和好友祖逖一起,聞雞起舞,發憤圖強,希望能收復失地,還老百姓一個安寧的生活。
公元307年,劉琨帶領部下一千余人離開洛陽,歷經艱難險阻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當時的晉陽由于戰亂頻仍,已是一座空城。劉琨到了那里,安撫流民,加強城防,重視農業,發展生產。很快,晉陽城恢復了活力,到處呈現出一派安居樂業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匈奴騎兵再次興兵南下,圍攻晉陽城。一夜之間,五萬匈奴兵把晉陽城圍了個水泄不通。劉琨一看,大事不妙,一面趕緊修書一封,命人快馬加鞭送出城去,請求救援;一面在城內嚴防死守,各個要塞都增加了兵力,以抵御匈奴人的進攻。
劉琨深知晉陽城的士兵根本不是匈奴大軍的對手,便守城不出。雖然匈奴人數次罵陣,劉琨都置若罔聞。他希望以拖延時間的.方式來等待援軍。惱羞成怒的匈奴人卻等不了,他們數次攻城,但都被劉琨帶領的守軍頑強地擊退。匈奴人見久攻不下,索性就駐扎在晉陽城外,坐等劉琨彈盡糧絕,那時再攻城就不費吹灰之力。
劉琨在煎熬中又過了幾天,援軍還是未到。已是深夜,劉琨還在四處巡查。此時的他千鈞重擔在身,不敢有絲毫懈怠。他登上城樓,看著一隊隊的巡邏士兵走過,心里稍感安心。但憑樓遠望,不遠處就是匈奴騎兵的營地,雖然燈火通明,卻寂靜無聲,顯然,匈奴人已經睡去。
劉琨深知:現在晉陽城內,糧草僅能維持半月;原本守軍才不過兩千,匈奴人幾次攻城,又損兵折將不少;援軍遲遲未到……想到這里,劉琨忍不住一聲長嘆,抒發心中的抑郁之情。
突然,遠處的匈奴營地里傳來一陣騷亂,似乎被劉琨的長嘆聲驚醒。看到這,劉琨靈機一動,想起西楚霸王項羽被劉邦的四面楚歌所懾,不戰自敗的故事。他趕緊命人拿來胡笳——匈奴人最喜愛的樂器,站在城樓上吹奏起來。
劉琨忘情地一遍又一遍地吹著匈奴人最熟悉的曲子。憂傷的胡笳一路嗚咽著傳到了匈奴營地,好似慈祥的母親在呼喚久別的游子,又似溫婉的妻子在思念離家遠征的丈夫。漸漸地,匈奴營地里騷動起來,許多士兵走出營地,急切地尋求聲音的來源。有的情不自禁地低聲吟唱,有的則黯然淚下。連年背井離鄉的征戰,久攻不下的城池,已經讓匈奴士兵備感疲憊。在這異域他鄉,突然聽到熟悉的鄉音,濃濃的思鄉之情在士兵中間蔓延開來。
劉琨吹了一夜的胡笳,吹得自己淚流滿面,吹得匈奴士兵歸鄉心切。
第二天一大早,探馬來報,匈奴已經撤兵北歸。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昨夜劉琨的胡笳曲,讓匈奴人軍心大亂,士氣低落,許多士兵結伙乘夜逃亡回家。匈奴首領見狀,不得不下令連夜拔營起寨,退回老家。
就這樣,劉琨不費一兵一卒,解了晉城之圍。從此,“一曲胡笳救孤城”成為流傳千古的美談,劉琨以他面對強敵時的勇敢和智慧,留名青史,被后世稱道。
關于保衛國家的壯士的事跡(篇4)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英雄,是一個民族最厚重的底色,是一個國家前行的關鍵力量。英雄們在關鍵時刻的關鍵選擇,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走向。近日,一篇《英雄屹立喀喇昆侖——走近新時代衛國戍邊的英雄官兵》的文章引起強烈反響,中央軍委授予祁發寶“衛國戍邊英雄團長”榮譽稱號,追授陳紅軍“衛國戍邊英雄”榮譽稱號,給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追記一等功,他們以及無數邊防官兵都無愧于英雄的稱號,他們在關鍵性時刻做出的正確選擇為祖國和人民交上了滿分的答卷。
選擇忠誠,聽黨指揮的“英雄魂”重于泰山。雪山回蕩英雄氣,風雪邊關寫忠誠。熱血青年選擇走上高原是因為理想,選擇留在高原則是因為“黨叫干啥就干啥”的堅定信仰。聽黨指揮是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軍魂,英雄的邊防官兵聽從黨的召喚,發揚喀喇昆侖精神,克服極度高寒缺氧,守邊護邊、不怕犧牲,始終像釘子一樣牢牢釘在戰位上,他們完美地向我們詮釋了什么叫“重于泰山”。英雄的部隊傳承著英雄的傳統,承載著英雄的基因,在關鍵時刻才能爆發出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亮劍精神,盡管以寡敵眾也要予以敵人迎頭痛擊,他們是當之無愧“最可愛的人”,值得每一個人學習。國有戰、召必來、戰必勝,新一代中國軍人必將發揚英雄精神,“學英雄、當英雄”,嚴陣以待,繼續捍衛英雄們誓死捍衛的國土。
選擇責任,能打勝仗的“英雄血”筑起長城。英雄勇敢無畏,只因責任在肩,身后就是祖國,就是甘愿拋灑熱血也不愿丟失一寸國土。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有獵槍,面對非法侵權挑釁行徑,英雄們英勇戰斗,敢于用勝利教訓敵人,迫使他們清醒,這就是英雄的選擇,也是中國軍人絕不丟失領土和主權強有力的回答!回想70年前,面對當時地球上最強軍事力量組成的聯軍,我們也沒有絲毫的畏懼和退縮,而是拋頭顱、灑熱血,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用勝利贏得了全世界包括對手的尊重。70年過去了,這支軍隊裝備更加精良、物資更加充沛、斗志更加高昂,更加有信心用實力回擊某些人的陰謀和幻想。祖國山河終無恙,守邊護邊志更堅,“寧將鮮血流盡,不失國土一寸”,戰斗后很多官兵自發地把這句話寫在了頭盔里、衣服上,英雄的選擇就是我們共同的選擇,也將永遠刻印在我們青春的胸膛里。
選擇奉獻,作風優良的“英雄志”守護和平。中國有太多的英雄,我們總是被最勇敢的英雄們保護得很好。當牛年的春節接近尾聲,全國人民開開心心過完年,我們必須意識到這種幸福是由太多“最可愛的人”奉獻青春甚至生命守護換來的。有人以為這個世界很和平、善良,有人幻想豺狼變了模樣,豈不知這個世界從來沒有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我們的戰士爬冰臥雪正是為了不讓祖國的人民爬冰臥雪,英雄們流血犧牲正是為了不讓祖國的人民流血犧牲,吃最大的苦,打最硬的仗,英雄的志向是如此美麗和寬廣。“英雄團長”祁發寶所在的團,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跟外軍對峙時,干部站前面,戰士站后面;部隊用餐時,戰士不打滿,干部不端碗;野外露營時,戰士睡里頭,干部睡風口。這是英雄的集體,團結的集體,如此優良的作風是人民軍隊所獨有,官兵一致、生死與共,必然能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英雄雖已離去,但英雄的精神永駐邊關!英雄屹立喀喇昆侖!屹立于天地之間!讓我們繼承英雄遺志,崇尚英雄精神,弘揚英雄主義,為國家立心,為民族鑄魂。
關于保衛國家的壯士的事跡(篇5)
2020年4月開始,有關外軍違反兩國協議協定,抵邊越線搭建便橋、修建道路,頻繁在邊境越線爭控,試圖單方面改變邊境管控現狀,導致邊境局勢陡然升溫。
6月,外軍公然違背與我方達成的共識,悍然越線挑釁。按照處理邊境事件的慣例和雙方之前達成的約定,團長祁發寶本著談判解決問題的誠意,僅帶幾名官兵前出交涉,卻遭對方蓄謀暴力攻擊。祁發寶組織官兵一邊喊話交涉,一邊占據有利地形,與數倍于己的外軍展開殊死搏斗。增援隊伍及時趕到,官兵們奮不顧身、英勇戰斗,一舉將來犯者擊潰驅離。外軍潰不成軍,抱頭逃竄,丟下大量越線和傷亡人員,付出了慘重代價。
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爭中,團長祁發寶身先士卒,身負重傷;營長陳紅軍、戰士陳祥榕突入重圍營救,奮力反擊,英勇犧牲;戰士肖思遠,突圍后義無反顧返回營救戰友,戰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戰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沖散的戰友脫險,自己卻淹沒在冰河之中。
這些英雄的邊防官兵把青春、鮮血乃至生命留在喀喇昆侖高原,筑起巍峨界碑。
中央軍委授予祁發寶“衛國戍邊英雄團長”榮譽稱號,追授陳紅軍“衛國戍邊英雄”榮譽稱號,給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追記一等功。
英雄雖已離去,精神永駐邊關。
從古至今,無數英雄們寧肯高原埋忠骨,也決不丟失祖國的一寸土地,在這片青山處處埋忠骨的國土,一具具用英雄身軀屹立的豐碑,為祖國鑄就了和平安慰的屏障。春節期間,華夏大地萬家團圓、一片祥和。而高原官兵枕戈待旦、高度戒備。見證著英雄官兵赤膽忠誠的加勒萬河谷,山河如故、平靜安寧。一塊崖壁上,八個大字遒勁有力:大好河山,寸土不讓!英雄從未走遠,精神薪火相傳,最可愛的人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