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朝鮮的基本簡介
箕子朝鮮(公元前1122 ~ 公元前194 ),商后,商朝遺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今朝鮮半島北部,聯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國",被認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帶。這個國家在西漢時被燕國人衛滿所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AAAA,希望對你有用!
箕子朝鮮的圖片
箕子朝鮮的基本簡介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后,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這個國家在中國的秦朝時代被燕國人衛滿所滅。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后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后,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箕子與箕子朝鮮在中國商周古史、中國東北史上占據重要位置?;右砸粋€哲學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出現在中國歷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其學問、其人品、其影響長時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評說,這本是不應該發生的事。
箕子,作為中華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歷史大動蕩的時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
箕子其人、箕子朝鮮其事,在國內外學界爭論頗多,這之中既有書缺有間的問題,也有觀點與方法論的分歧,而后一點更為突顯,從而使古朝鮮史的研究成為學界的熱點。
箕子朝鮮乃殷商遺裔在朝鮮半島上所建地方政權,臣于周,后又臣于秦,為周秦海外之屬國?;映r為衛氏朝鮮所取代,衛氏朝鮮為漢之“外臣”、屬國。漢武帝伐朝鮮,裂其地為四郡,為漢的邊疆轄區。有了箕子朝鮮,方有衛氏朝鮮,方有漢之四郡,方有高句麗史、渤海史,從而構成了東北古史、東北民族與疆域史的基本系列,而箕子朝鮮是為中國東北史之開端。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后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后,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后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于氏世譜》,朝鮮的鮮于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后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漢書·地理志>記載著,箕子教朝鮮人民禮儀、耕織農耕及養蠶,還帶入了大量青銅器。受商朝文化的教化下,還定下“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的法律條文(出自《[[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大大地改善了朝鮮人民的生活。
箕子朝鮮的移民潮
箕氏王朝與中國之間的主要交往形式,還是表現為持續不斷的移民潮。這股移民潮大約開始于中國的戰國末期。隨著秦國統一戰爭的加速,東方的燕、齊、趙等國老百姓為了躲避戰亂,開始經由遼東徒步,或者由黃海渡船,紛紛逃往朝鮮半島。秦統一中國后,這股移民潮仍未消退。主要是由于秦皇朝實行苦民政策,使得很多秦民為了躲避力役負擔,繼續逃往朝鮮半島。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后,“天下叛秦,燕、齊、趙民避地朝鮮數萬口”。這一時期的朝鮮王是箕子40余代后裔,名字叫箕準。他將流亡到朝鮮的數萬流民,妥善地安置在半島西部地區。
躲避戰火
中國漢朝建立后,劉邦為鞏固對過去燕地的統治,封舊燕將臧荼為燕王??墒菦]過多久,臧荼就起兵叛漢,被漢朝討滅。于是劉邦又封盧綰為燕王,幾年之后,盧綰又叛漢,被劉邦再度興兵平定,盧綰本人逃到了匈奴地區。在漢初兩次平定燕王叛亂的過程中,一些燕民又為了躲避戰火而逃往朝鮮半島。此時的箕氏王朝已經衰落,為了擴充實力而采取了一種積極吸收中國逃往流民的政策,這從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燕地人民的逃亡。
中國戰國秦漢之際的這股移民潮中,究竟有多少人流亡朝鮮半島,自然無法作出具體統計。但是,從秦末一次就達“數萬口”,足見移民數量之大。大量移民的到來,無疑大大加快了對朝鮮半島的開發。
箕子朝鮮的有關爭議
在中國大力強調東北疆歷史屬于中國歷史范疇時,朝鮮半島的傳統歷史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朝鮮南半島為了“民族主義”,把中國史書歷歷在目的記載的箕子古朝鮮,硬說成為傳說,而它們半島在近代才被所謂學者通過臆想編造出來的所謂“壇君”朝鮮,其實并不存在的,是半島神話傳說一躍成為正式歷史的開端。北大教授宋成有還介紹:“1910年日本入侵朝鮮半島后,“三韓國”一些歷史學家流亡來到中國,為反抗侵略,喚起民族主義,這些歷史學家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強調“三韓國”的獨立性,后來演變為“三韓國”史學界中的民族史學流派?,F在的“三韓”民國是1948年才有的,民族史學成為三韓民國講壇史學的三大流派之一。不過被稱為在野史學的非學者民間人士,喜歡將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和評書演義與真實的歷史混為一談,在社會上也有較大的鼓動力量。”南朝鮮歷史學家尹乃鉉在其所著的《韓國古代史新論》中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并認為箕子來源于中國中原[2]。
箕子朝鮮其事,在國內外學界爭論頗多,這之中既有書缺有間的問題,也有觀點與方法論的分歧,而后一點更為突顯,從而使古朝鮮史的研究成為學界的熱點。
根據朝鮮的歷史書《三國遺事》猜想,說“壇君”的后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后,帶著人民關南遷現南朝鮮地區,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沖突。這些人后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帶隨從與當地土著建立古朝鮮,在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于氏世譜》,朝鮮的鮮于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后人,今朝鮮和“三韓國”的姓氏皆源于效仿中國,不過它們不用漢字,只是一種音譯,基本沒有什么意義,因為它們古時根本沒有姓氏風俗的。
出于民族主義抬頭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三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也有人根據朝鮮人寫的歷史書《三國遺事》,認為封箕子于朝鮮的是“周虎王”(明顯把周武王的發音以訛傳訛),而不是周朝的周武王,但是這只是他們傳抄中國歷史記載它們歷史時音轉而誤的一個錯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