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道歷史試題的思考
編者按:以上幾種方式和設想的提出,是同學們創造性發散思維的結果。這些方式和設想是否能切實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是否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我們暫且不論,但學生這種創造性思維的精神和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應該肯定。
對一道歷史試題的思考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于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舉行。全會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在經濟建設問題上,從糾正急于求成的錯誤傾向和全黨要注意解決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等問題出發,必須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對陷于失調的國民經濟比例關系進行調整,對過分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著手認真的改革。
《全國各省市2002-2003高考沖刺優秀模擬試卷匯編》文理大綜合資料第五期河南省實驗中學階段性復習檢測綜合能力測試卷中有這樣一道試題:
建國后,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經過多次變革和調整。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建國初期通過土地改革,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的實質是什么?它與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有何不同?有人認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途徑,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簡要說明你的理由。
這是一道旨在考查學生歷史學科分析、比較、理解、判斷等綜合能力的學科內綜合試題,有利于學生多種思維技巧的形成。此題最后一問關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否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途徑”問題,學生錯誤較多。許多同學受定勢思維的影響,認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偉大決策,促進了生產力發展,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對我國農村改革向專業化、社會化和商品化方向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理當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途徑。殊不知,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為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和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而對人民公社時期不合理的生產關系進行的一次重大調整。它采取的方式是包產到戶,農民對土地只有經營和使用權,而無所有權。它在很大程度上仍未擺脫我國小農經濟基本格局的限制,而農業現代化需要走的卻是機械化、集約化和社會化的道路。因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具備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條件,它不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途徑。
學生明確了上述道理之后,并不意味著這一問題的終結,此時只解決了對試題本身的認知,并未上升到開發創新思維能力的高度,試題的價值并未真正體現出來。我們應進一步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層挖掘與探究:既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途徑,那么,我國目前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土地使用制度究竟需要怎樣的變革和調整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呢?我們的家鄉河南省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途徑何在呢?為此,學生們進行了認真的探究。其結論是:我國現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功不可沒,但以現行農村土地制度為基礎的小農生產規模仍有許多內在的不足,要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順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我國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仍需進一步完善與創新,有以下幾種模式可供參考:
(1)實行土地國有、租賃經營制。這種制度的創新有利于農村土地的綜合開發利用和農業生產要素的跨地區流動,有利于通過規模經營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益。
(2)實行農民個體所有制。即將集體所有土地劃歸農民所有,農民獲得土地后有權轉讓、買賣、出租、抵押,并承擔向國家交納土地稅的義務。這種制度的創新有利于土地向生產能手、經濟能手等方面集中,增加農民的資本積累,從而擴大農民在農業資本和技術方面的投入,為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和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奠定基礎。
(3)實行多元所有制。即根據不同的土地性質、用途和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建立國家、集體、個人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土地所有制形式。
(4)實行雙層所有制形式。即土地的初始所有權歸農民所有,最終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以利于農業的機械化、集約化和社會化大生產……
鑒于我們河南省地處遼闊的中原這一優勢,同學們也提出了一些河南省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途徑,其中,最具操作性的設想是“公司+農戶”模式。即用發展工業的理念來發展農業,用現代科技來武裝農民,用產業化形式來組織農民,以市場為導向引導農民。其運行機制的核心是大力培育農業龍頭公司,通過“公司+農戶”模式,打造一批專業農戶,逐步形成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的農業生產新格局,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
以上幾種方式和設想的提出,是同學們創造性發散思維的結果。這些方式和設想是否能切實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是否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我們暫且不論,但學生這種創造性思維的精神和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應該肯定。在實施素質教育改革、積極推行研究性學習的今天,我們不能苛求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探究有切實可行的結果,更不能苛求他們的創新能帶來什么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而重在學生的創新過程,重在學生探究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也就是說,重在學生的發展價值。學生能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并能別出心裁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雖無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但從中可以鍛煉心智,有利于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既是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