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謀人遺址的保護現狀
“元謀人”的發現,將中國人類歷史向前推進了100多萬年,表明地處長江流域的云南是人類起源與發展的關鍵地區和核心地區,有力地挑戰了人類起源于非洲中心這一學說,為人類起源與發展多元中心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持,“元謀人”作為中國人類歷史的開篇,自此被載入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第一頁。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元謀人遺址的保護現狀,歡迎大家閱讀:
元謀人遺址的保護現狀
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老城鄉挨小村委會大那烏村民小組和上那蚌村民小組境內的元謀人遺址在1965年被發現,保護面積約768.15畝。然而48年過去了,如今固定的保護經費幾乎為零,科考發掘也已停滯近30年。
乏力的保護
因為缺少經費,元謀人遺址的保護異常艱難。一方面是面對自然侵襲難以采取有力措施,如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很可能將埋在地下的文物沖走;而另一方面,在人為破壞的監督和管理上十分匱乏,遺址保護和當地村民的開發愿望之間的矛盾,導致大量挖取紅土用以種植、放牧牲畜和垃圾丟置等,都是對這一遺址保護的極大損害。
——“很荒涼。”分管文物工作的元謀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副局長杞志聰坦言,缺錢,讓元謀人遺址的保護異常艱難。多年來,縣里和上級均沒有固定的保護經費投入,元謀人遺址至今沒有管理用房,沒有專職管理人員,沒有任何圍擋,誰都可以隨意進出。
好在,遺址總體保存完好,沒有嚴重破壞的痕跡,多年來也未發生盜采現象。
停滯的科考
“元謀人遺址屬曠野遺址,面積較大,如果項目資金太少,搞下來也不見得有多少成效。”
對元謀人遺址的野外發掘一共進行過4次,分別在1973年、1984年、1995年、2000年,其中后兩次僅僅是清理。這也就意味著,針對元謀人遺址的正式發掘在1984年以后已經停滯近30年。1984年,在牙齒化石出土地點南250米處發掘出一段人類脛骨化石,研究者認為屬于元謀猿人。除此之外,迄今再無元謀人化石出土。
對于遺址發掘,國家控制得比較嚴,一般需要由省文物局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申請,還要有領隊資格的單位和專家具體牽頭。楚雄州不具備這樣的資質,省里近些年也有過零星申報,但很難申請到發掘經費。
艱難的希望
因為元謀人遺址發掘尚缺乏有效證據,國內外學術界對于元謀人存有疑問:兩枚牙齒化石是在地表被發現的,而沒有在土層里,說服不了人;沒有發現頭骨,腦容量等重要特征難以判定;找到了炭屑和用火的痕跡,但有沒有可能是雷電引發的火災?發現了舊石器,伴生出土的動物骨骼也有被加工的痕跡,但是不是元謀人所為?研究人員太渴望在元謀找到更多更新的證據。
艱難中也有希望,有北京的科研單位表示愿意與楚雄州共同對元謀人遺址進行再次發掘。同時,一項針對元謀人遺址保護的中長期規劃[5] 也正在編制中。車德才說,遺址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括道路修整、看護管理用房建設、環境整治等。
元謀人的歷史發展
元謀人,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遠古居民,因發現地點在云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
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Homoerectusyuanmouensis,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云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后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在約在170萬年以前,云南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3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云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根據出士的兩枚牙齒、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
看了“元謀人遺址的保護現狀”還想看:
1.昆明到元謀自駕游路線
2.元謀人是什么
3.元謀人距今差多少年
4.元謀人的得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