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簡介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個主廳、兩間附屬用房、兩片水池和幾道圍墻組成。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簡介
該館由“現代主義四大師”之一的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設計,博覽會結束時拆除。后為紀念這一作品所開創的歷史,巴塞羅那德國館于1986年原址重建。
該館的主要展品之一,就是為迎接西班牙國王夫婦而由密斯親自設計的,后來享譽設計界的巴塞羅那椅。
1929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中的德國館。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個主廳、兩間附屬用房、兩片水池和幾道圍墻組成。主廳平面呈矩形,廳內設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斷,縱橫交錯,隔而不斷,有的并延伸出去成為圍墻,形成既分隔又聯系、半封閉半開敞的空間,使室內各部分之間、室內外之間的空間相互貫穿。建筑形體簡單,不加裝飾,利用鋼、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質感,顯示著簡潔高雅的氣氛。是“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特征
巴塞羅那德國館占地長約50米,寬約25米,由三個展示空間、兩部分水域組成。主廳平面呈矩形,廳內設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斷,縱橫交錯,隔而不斷,有的并延伸出去成為圍墻,形成既分隔又聯系、半封閉半開敞的空間,使室內各部分之間、室內外之間的空間相互貫穿。建筑形體簡單,不加裝飾,利用鋼、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質感,顯示著簡潔高雅的氣氛。是“現代主義建筑”最初的成果之一,也是代表作之一。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突破
館內陳設
巴塞羅那德國館突破了傳統磚石承重結構必然造成的封閉的、孤立的室內空間形式,采取一種開放的、連綿不斷的空間劃分方式。主廳用 8根十字形斷面的鍍鎳鋼柱支承一片鋼筋混凝土的平屋頂,墻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連通的空間,互相銜接、穿插,以引導人流,使人在行進中感受到豐富的空間變化, 第一次確定了流動空間的概念;其二,館中設置的雙層玻璃光箱造成了視覺對比,它與賴特設計的芝加哥羅比住宅(1909)所呈現的空間構成與比例具有驚人的一致性和因果關系。德國館在建筑立面形式處理上也突破了傳統的磚石建筑的以手工業方式精雕細刻和以裝飾效果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鋼鐵、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現其光潔平直的精確的美、新穎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紋理和質感的美。墻體和頂棚相接,玻璃墻也從地面一直到頂棚,而不像傳統處理手法那樣需要有過渡或連接部分,因此給人以簡潔明快的印象。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不同質感的石灰石、縞瑪瑙石、玻璃、地毯等,顯出華貴的氣派。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評價
德國館在建筑空間劃分和建筑形式處理上創造了成功的新經驗,充分體現了設計人密斯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創造出豐富的藝術效果。 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采用的是“自由靈活的空間組合”,開創了流動空間的新概念 。
看了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