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墻為什么會倒塌
柏林墻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含首都東柏林)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所屬的西柏林之間人員的自由往來。那么最后柏林墻為什么會倒塌?
柏林墻建筑目的柏林墻是德國分裂期間民主德國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筑的邊防系統,以將西柏林與民主德國領土分割開來。柏林墻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柏林墻開始為鐵蒺藜圍成的路障,后改筑成2米高、頂上拉著帶刺鐵絲網的混凝土墻。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線的觀察塔樓上設置警衛。民主德國政府稱此墻為“反法西斯防衛墻”或“強化邊境”,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居民逃往西柏林。
柏林墻修建背景德國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納粹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占領。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
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相繼成立。兩個德國的分裂對峙持續了41年。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成為東西方兩大陣營交鋒的最前沿,各為其主,各不相讓。這期間,柏林墻的出現,便具有了標志性意義,成為冷戰的符號和象征。
1949年,蘇聯占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首都設在東柏林(柏林的蘇聯占領區),而美、英、法占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首都設在波恩一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為止。
美、英、法、蘇簽署的四國占領協定保證聯邦德國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聯邦德國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西柏林是聯邦德國的領土。由于西柏林的領土完全在民主德國境內,蘇聯為迫使聯邦德國放棄西柏林,開始強行對西柏林實施封鎖,前后共造成3次“柏林危機”。第一次發生于1948年6月24日,又稱“柏林封鎖”,其導火線為蘇聯阻斷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1949年5月11日,蘇聯宣布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后,危機緩和。第二次發生于1958年,蘇聯發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6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后來以蘇聯讓步結束。第三次發生于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最后以正式開始修建柏林墻結束。美蘇關系以蘇聯宣布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人員流失1952年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關閉了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邊境,只有東西柏林邊界仍然開放。大批民主德國公民經西柏林前往聯邦德國及其他西方國家,造成大量技術人才和勞動力的嚴重外流。人力資源的流失帶給民主德國的直接損失約為70億至90億美元,年輕勞動力的流失造成民主德國225億馬克的教育投資損失,教授和其他知識分子的流失為民主德國的經濟建設增加了困難。
柏林墻修筑前,約有250萬民主德國居民逃離民主德國,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西柏林前往聯邦德國和其他西歐國家。柏林墻的建立是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之間沖突導致的,它是二戰后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筑,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征。
非法越境1960年起,民主德國邊防軍將其視為非法越境并向越境者開槍射擊。1961年8月24日,發生第一次槍擊逃亡者事件。1982年《開槍射擊令》下達后,槍擊穿越柏林墻者被合法化。截至1989年,共有61人因穿越柏林墻被民主德國邊防哨兵槍殺。
1970年,雖然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之間關系有所改善,民主德國政府還是把柏林墻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外逃。1971年9月,美、蘇、英、法四國簽署《四國柏林協議》,允許放棄任何單方面改變柏林現狀的嘗試,給西柏林人一個自由出入城市和在東柏林探親的國際法保證。1971年12月20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3] 簽署《通行協議》,人員往來限制略有放寬。1972年5月,美、蘇、英、法四國又簽署《中轉協議》,以緩解西柏林局勢和方便東西柏林的居民通行。1980年,柏林墻的圍墻、電網和堡壘總長達1369千米。1989年,隨著東歐劇變的發生,民主德國出現大批公民外逃的現象,政局發生動蕩。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墻在民主德國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墻。1990年10月3日,分裂41年的兩德統一。
柏林墻的倒塌是怎么回事?1989年,受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宣布開放邊境和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思想的影響,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1989年5月起,大批公民通過匈牙利外逃至聯邦德國。
1989年10月18日,民主德國領導人、德國統一社會黨埃里希·昂納克宣布辭職。萊比錫等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政府放寬出國旅行和對新聞媒體的限制等。新當選的德國統一社會黨埃貢·克倫茨表示,民主德國要在世界開放的形勢下革新社會主義,進行徹底改革。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部長會議決定,在人民議院的有關新的旅游法規生效之前,私人旅游和關于公民移居國外的規定立即生效。這項規定的內容如下:
私人出國旅游不附加任何條件,公民可隨時提出申請,并在短時間內就可獲得通過;
民主德國警察局立即辦理長期出國護照,警察局和主管國內事務部門可辦理遷居國外的申請;
移居國外的民主德國公民可經由民主德國同聯邦德國和西柏林的所有過境站離境。
在當時召開的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由于時任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將政府放寬私人出境限制宣布成柏林墻立即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通過柏林墻進入西柏林,柏林墻開始被人為地拆毀。到1989年12月底,東西柏林之間被柏林墻阻斷的主要街道已重新暢通。
據民主德國官方的統計材料顯示,柏林墻開放的最初10天里,大批民主德國公民涌向聯邦德國。頭三天就有300萬民主德國公民進入聯邦德國和西柏林“短暫訪問”,到11月19日民主德國警察局已簽發1000多萬份私人旅游證,這個數字相當于民主德國全部人口的2/3,其中批準20000份長期居國外的申請。
民主德國政府開放邊界的決定,在歐洲乃至世界引起強烈反應。
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和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表示愿意把兩國在聯邦德國的軍事基地當作臨時住所,接納民主德國難民。喬治·布什說:“這是一個富有戲劇性的事件。這是民主德國,當然也是自由的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他命令美國駐軍和美國駐聯邦德國大使向聯邦德國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
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英國完全支持“民主德國人民關于實行自由選舉和多黨制的要求”,稱1989年11月9日是“自由的一個偉大日子”,開放邊界是“拆除柏林墻的前奏”。但她同時強調還需要保持“非常清醒的頭腦,做到非常沉著和非常實際”,因為“局勢發展非常快,我們必須一步一步地走”。
法國外交部發表聲明說:“我們應當為德國人民感到高興和向理解了這樣做的必要性的當局表示祝賀。”時任法國米歇爾·羅卡爾認為,開放兩個德國之間的邊界是“非常巨大的事件”,并將“帶來和平:如果柏林墻倒了,那就再就也不會交戰了”。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秘書長曼弗雷德·韋爾納在一項聲明中說:“40年來對結束歐洲的分裂和結束德國的分裂所抱的希望,從來沒有像今天在開放柏林墻的消息宣布之后這樣美好。”
時任蘇聯總統、蘇共中央戈爾巴喬夫1989年11月10日致電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什,表示“支持民主德國領導人作出的決定”。
時任聯邦德國科爾臨時中斷在波蘭的國事訪問,返回波恩召集內閣緊急會議,制定政策。聯邦德國各界紛紛稱贊民主德國的這一決定。科爾表示“對我們德國人來說,現在是極其愉快的時刻”,“應該感謝世界上一切支持我們、與我們團結在一起的朋友們。這首先是美國、英國、法國政府。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就不能經歷這個歷史性的日子。我們也感謝蘇共中央戈爾巴喬夫。應該提到的是,蘇聯領導人在正式訪問聯邦德國期間簽署的聯合聲明中曾重申,尊重各國人民的自決權尤應是建設和平與合作的歐洲的因素。”1989年11月10日,時任聯邦德國總統里夏德·馮·魏茨澤克表示“這對我們德國人來說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這一時刻的到來意味著戰后歷史將揭開歷史性的一頁。”1989年11月13日,里夏德·馮·魏茨澤克親自訪問了柏林墻波茨坦廣場的檢查站。
1990年5月18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在波恩簽署《關于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1990年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并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和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行政建制改為5個州,并入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德國重新統一。
柏林墻的社會影響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主德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東西柏林的道路、鐵道及橋梁在圍墻倒塌后迅速接連在一起。
兩德統一后,雖然柏林圍墻不再存在,但仍有其他無數障礙存在,聯邦德國的資本主義席卷民主德國企業,導致數百萬的民主德國人失業。民主德國人認為聯邦德國人貪得無厭,聯邦德國人覺得民主德國人好吃懶做,此一現象并反映在德東與德西地區之間的社會及經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