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簡介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是坐落于法國首都巴黎Beaubourg區的現代藝術博物館。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并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筑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
建造經歷
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筑是已故總統蓬皮杜于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筑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全名為蓬皮杜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Le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也稱Beaubourg),是坐落于法國首都巴黎Beaubourg區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興建于1971年至1977年,于1977年1月開館。1977年建于法國巴黎市內的一座國家級的文化建筑。設計者是49個國家的681個方案中的獲勝者意大利的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和英國的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George Rogers)。
建筑布局
中心大廈南北長168米,寬60米,高42米,分為6層。大廈的支架由兩排間距為48米的鋼管柱構成,樓板可上下移動,樓梯及所有設備完全暴露。東立面的管道和西立面的走廊均為有機玻璃圓形長罩所覆蓋。大廈內部設有現代藝術博物館、圖書館和工業設計中心。它南面小廣場的地下有音樂和聲學研究所。中心打破了文化建筑所應有的設計常規,突出強調現代科學技術同文化藝術的密切關系,是現代建筑中高技派的最典型的代表作。
名字由來
1969年時,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為紀念帶領法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擊退希特勒的戴高樂總統,于是倡議興建一座現代藝術館。經過國際競圖,從600多個參與競圖的團隊選出一個做為興建的建筑造形風格。這個獲選團隊的設計者為Renzo Piano、Richard Rogers 與Gianfranco Franchini。
喬治·蓬皮杜于1974年因癌癥逝世,所以此建筑完工啟用就命名為蓬皮杜中心以茲紀念。
蓬皮杜文化中心評價
巴黎的“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位于著名的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是根據法國已故總統蓬皮杜的創議而建立的。它是一座新型的、現代化的知識、藝術與生活相結合的寶庫。人們在這里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吸收知識、欣賞藝術、豐富生活。
蓬皮杜文化中心組成
“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由“工業創造中心”、“公共參考圖書館”、“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音樂—聲學協調研究所”四大部分組成,供成人參觀、學習,并從事研究。與此同時,“中心”還專門設置了兩個兒童樂園。一個是藏有2萬冊兒童書畫的“兒童圖書館”,里面的書桌、書架等一切設施都是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設置的;另一個是“兒童工作室”,4歲到12歲的孩子都可以到這里來學習繪畫、舞蹈、演戲、做手工等。 工作室有專門負責組織和輔導孩子們的工作人員,以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和智力,幫助孩子們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
蓬皮杜文化中心作用
在“工業創造中心”中,主要通過各種展覽會和圖書資料向觀眾介紹有關市政建設、生活環境及各種工藝產品的發明和創造情況。同時還向觀眾提供各種日常消費品的資料與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