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歷史簡介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后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后世史學家亦稱兩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朝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漢朝西漢歷史
炎漢開國
前209年,秦末,由于政令愈發嚴苛,而最終爆發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的事件,先秦六國諸侯舊貴族也借此時機紛紛復國。公元前207年四月,楚國貴族后代項羽在巨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而劉邦則入關推翻秦朝廷。其后,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并自行分封天下,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之后兩股勢力開始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在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佐下,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擊敗項羽,于前202年正式稱帝,立國號“漢”,西漢建國。
漢高祖劉邦登基后,采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采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治術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臧荼、彭越、英布等為王,以及一些功臣為列侯。
稱帝之后,異姓諸侯王勢力坐大,因此漢初時劉邦對異姓王分別翦除,改封劉氏宗親為王,僅有長沙王吳臣因勢小不構成威脅,且忠心于中央而得以保留。劉邦在擊敗他最后一個對手英布后,與功臣刑白馬立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史稱“白馬之誓”。漢初政府官員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從而形成漢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
此時,由于秦末以來動亂多年,國力虛弱,導致漢高祖劉邦在率領32萬大軍,企圖收復秦末被匈奴占據的河套地區時,遭匈奴冒頓單于圍困于白登七天七夜,劉邦被迫收買冒頓單于的妻子說服冒頓單于,才成功突圍。從此以后,漢朝采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據史料記載,前后一共送去10位宗室之女,即冒頓單于于前200年、前192年、前176年所收到的3位公主,老上單于于前174年、前162年所收到的2位公主,軍臣單于于前160年、前156年、前155年、前152年、前140年所收到的5位公主。
休養生息
劉邦登基后,采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九卿,任蕭何為丞相,采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為了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穩定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或貶或殺,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的誓言。
此時,由于歷經多年動亂,國力孱弱。劉邦為了讓百姓修養生息,謝絕戰事。于是,漢朝初期并沒有什么戰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呂后專政
早在漢高祖十二年,呂雉利用計謀于長樂宮鐘室將功臣韓信殺死,還滅其三族。漢高祖劉邦去世,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漢惠帝時年16歲,大權盡為太后呂雉(呂后)掌握。因漢高祖劉邦在世時,劉邦之寵姬戚夫人曾想謀立己子趙王如意為太子,結果遭到呂后和功臣們的強烈抵制而未能成功。劉邦去世后,呂后即毒死趙王劉如意。劉如意死后,呂后使人挖去戚夫人的雙眼、熏聾其耳、灌藥致啞、斷其手足,然后丟進茅房里,命名為“人彘”,意即“如豬之人”。對其他劉氏諸王也多加殘害。又逼漢惠帝立自己年僅十歲的外甥女張嫣為后,史稱“孝惠張皇后”。但張氏實在年紀太小,一直無法懷孕。呂后于便設計她假裝懷孕,然后在強取宮人之子,即劉恭,并偽稱為張皇后所生,又秘密處死那個宮人,于是劉恭被立為皇太子。漢惠帝因呂后的殘暴而驚恐,數年后抑郁病逝。之后兩少帝劉恭、劉弘先后繼位。少帝逐漸成長,獲悉他的生母已為呂后所殺,公然表示長大后將會報復呂后。呂太后盛怒之下,便將他監禁于永巷中,并對外宣稱皇上生病,大臣均不得見。后來更廢了少帝,并暗中誅殺。五月,立恒山王劉山為皇帝改名劉弘。呂后臨朝稱制,開漢代皇太后臨朝稱制之先河,且數為后世所效仿。
呂后稱制,大封諸呂,并欲王諸呂,遭到時為右丞相的安國侯王陵堅決抵制。呂后曲升王陵為太傅,奪取實權。然后大封呂氏外戚為諸侯王和列侯。并且呂氏外戚亦掌控禁軍,劉氏皇權遭到嚴重威脅。而朝中大臣多為隨漢高祖的開國功臣,他們明里不敢反對呂后,但卻已經開始為此準備。呂后臨終時任命呂產為相國,先封呂祿為趙王,再任命他為上,獨掌軍權。而以陳平、周勃為首之功臣派亦做好準備,并與劉氏皇族聯合。呂后一死,功臣派與皇族立即先發制人,發動政變,一舉誅平呂氏外戚,廢掉少帝劉弘,迎立漢高祖劉邦與薄氏之子代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呂后為了增加呂氏的籌碼,將呂氏之女與漢宗室聯姻,不僅擁有權力,也可以借此監視劉氏子孫的一舉一動。
呂后掌權,惠帝七年,臨朝稱制八年,前后共15年。高層之權的奪權并沒有影響到國家的大政方針。呂后仍能忠實執劉邦生所定的休養生息、恢復民力的政策。相國(或丞相)之人選一如劉邦生前安排。蕭何去世后,曹參繼任,舉事無所更改,一遵蕭何約,力行清靜無為之政,史稱蕭規曹隨。除此之外,呂后秉政,繼續寬刑薄罰,如廢除“三族罪”、“挾書律”等秦朝惡法。對外政策上亦能理性冷靜處理,繼續“和親”政策,避免戰爭。這樣,呂后時期,國家經濟呈上升之勢,國力亦有很大增強。史稱:“孝惠皇帝、高祖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稀。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文景之治
漢文帝之皇后竇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漢景帝與竇氏宗族都必須學習道家學說。漢文帝和兒子漢景帝在位期間,繼續采取黃老無為的手段,奉行“無為無不為”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力行節儉的與民休息政策,恩威并施,以彌補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的多年動亂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大大得到減輕。通常認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漢文帝與漢景帝。實際上,竇太后在文景之治時代所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史記》卷三十《平準書》對文景之治作出了仔細的描述,當中提到兩帝在位其間,并無重大事故,百姓人給家足。國庫累積了上億的銅錢,因為久而不用,串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里堆滿谷子,由于太多放不下,而只能放在倉外,以致腐爛而不能食用。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國大陸等問題。漢文帝對待這些問題采取的是異常謹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對待諸侯王,文帝采取以德服人的態度,小錯不糾,在中央弱勢的時候成功的安撫住了各地蠢蠢欲動的諸侯,為后來景帝處理七國之亂造就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諸侯王和大臣。最重要的兩個大動作是:安撫吳王,使得吳王在最年富力強的時候沒有假借喪子之仇反叛;在齊王死后將齊國一分為七,既滿足了齊王的兒子們稱王的需求,為自己贏得了賢德之名,又消除了最大的一個諸侯國齊國。假如文帝的謹慎穩重的做法被一直持續下去,漢朝也就不會發生后來的七國之亂,諸侯王問題亦有希望能夠和平解決。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文帝時,緹縈上文帝,沉痛肉刑的弊端,并愿意代父贖罪,亦即后人熟悉的故事“緹縈救父”。文帝納言廢除肉刑,下詔廢除了黥刑、劓刑、刖刑等刑罰,改用苔刑代替,并饒恕其父,可見漢文帝是寬容的一代賢君。
景帝即位不久,就采納晁錯的建議,削奪諸藩王的封地[15],引發各封國的擔憂,而在漢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發以“清君側”為名義的“七國之亂”,漢景帝因此殺了晁錯,以寄達到平息叛亂的目的[15]。但是七國之亂并未因此緩和,景帝任用周亞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各諸侯國的勢力因此極大削弱[15]。七國之亂以后,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大規模用過兵,和匈奴的戰爭始終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依然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在與匈奴和南越國(南粵)保持和平的同時,也在積蓄國力,透過馬復令等措施來積極備戰;此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帝國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贊譽的時期。
極盛時期
景帝駕崩后,其子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在位前141年—前87年),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西漢的政治、經濟及軍事整合起來。
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建立年號“建元”,始開中國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濫觴,采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諸侯藩王的勢力,從此,諸侯藩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朝廷構成威脅;后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權得到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孝武皇帝在位之前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積極治國;并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17],使儒家思想從此逐步成為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對外關系上,積極對付西漢的最大外患—匈奴。在此期間,先后出現衛青、霍去病等杰出名將,經過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數十年用兵后,終于打敗匈奴單于,使其“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18],征討朝鮮,使漢朝成為當時的東亞霸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并先后以兩位公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烏孫,而達到離間西域和匈奴關系,進而聯絡西域的目的。
漢武帝晚年篤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導致發生著名的“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被迫殺江充而謀反,結果兵敗而死,皇后衛子夫因此自殺。事后武帝也極為后悔,修建望思臺以悼念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