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最先下詔廢除肉刑的皇帝
肉刑,是以國家強制為后盾,司法機關(guān)對犯有某種罪行的人處以“斷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的刑罰。肉刑是中國奴隸社會刑罰體系的主體。它不僅使人遭受肉體痛苦而且因受刑后特征明顯又有恥辱刑性質(zhì)。隨著社會進(jìn)步,肉刑因其殘酷性受到人們的質(zhì)疑,在西漢文景之時被廢除。那么是誰廢除了這一殘酷的刑罰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漢朝最先下詔廢除肉刑的皇帝,希望對你有用!
漢文帝在影視劇中的形象圖片
古代肉刑的介紹
刑夏以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夏朝統(tǒng)治者加以沿用。夏以后經(jīng)商到周期,刑罰有了進(jìn)一步發(fā)展。《左傳·昭公六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冊;周有亂政,而作九刑。”西周法律規(guī)定肉刑很多,不僅見于史籍,也見于出土的銘文。1975年2月以來,從陜西歧山縣董家村出土的銘文,就有關(guān)于擬處罪犯黥刑的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肉刑的適用更為廣泛。晏嬰作為使臣到齊國談及對齊國的印象時,就曾當(dāng)著齊景公的面說:“國之諸市,屨賤踴貴。”說明當(dāng)時受刖的人很多。
肉刑的出現(xiàn),有其社會歷史條件,隨著社會向前發(fā)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這種刑罰便成為野蠻殘忍的行為而遭到人民的強烈反對。秦末的農(nóng)民起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天下苦秦久矣”。
漢高祖劉邦和其統(tǒng)治集團(tuán)的不少人來自平民和下層官吏,清楚肉刑給人們造成的巨大危害和激起的劇烈反抗。因此,劉邦入關(guān)中后,與百姓“約法三章”。劉邦稱帝后,即命蕭何參照秦法“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從漢初刑法實施的情況看,當(dāng)時秦的酷法,一部分被廢除了,一部分卻仍保留,如,漢初仍實行夷三族之令:“當(dāng)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誹謗詈祖者,又先斷舌。”(《漢書·刑法志》)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殘酷的肉刑開始逐步被廢除。惠帝四年(前191年),漢廢除《挾書令》;高后元年(前187年),廢除夷三族刑和《襖言令》。
肉刑詳細(xì)解釋
殘害肉體的刑罰,古指墨、劓、剕、宮、大辟等。今泛指對受審者肉體上的處罰。
《荀子·正論》:“治古無肉刑,而有象刑。”《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書聞,上悲其意,此歲中亦除肉刑法。” 張守節(jié) 正義:“《漢書·刑法志》云: 孝文帝 即位十三年,除肉刑三。”《唐律·名例》:“昔者,三王始用肉刑。” 長孫無忌 等疏:“肉刑:墨、劓、剕、宮、大辟。” 毛澤東 《論政策》:“對任何犯人,應(yīng)堅決廢止肉刑,重證據(jù)而不輕信口供。” 駱賓基 《可疑的人》二:“他在古廟里囚禁的時候,審問了三次,都是在深夜,而且第一次就受了嚴(yán)重的肉刑。”
廣義的肉刑
指括黥(刺面并著墨)、劓(割鼻)、刖(斬足)、宮(割勢)、大辟(即死刑)等五種刑罰。起源于“殺人者死,傷人者創(chuàng)”的原始同態(tài)復(fù)仇論。至夏商周成為國家常刑,有三典五刑之說,秦及漢初相沿不改。
狹義的肉刑
指死刑以外的其他刑罰。以其侵刻肌膚、殘害人體,故名肉刑。《荀子·正論》:“世俗之為說者曰:治古無肉刑。”所謂“治古”,指的是堯、舜太平盛世。《漢書·刑法志》:“禹承堯、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湯、武順而行之者,以俗薄于唐、虞故也。”這是說,肉刑始于夏、商、周三代。
肉刑廢除
公元前167年,漢文帝下詔廢除肉刑,開始進(jìn)行刑制改革。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帝刑制改革。 形制改革起源于一次案件,當(dāng)時齊國的太倉令淳于公犯罪要被處以肉刑,他只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小女兒緹縈便陪同父親到了京城長安,向文帝上書,說愿意去做官奴,以贖父親的肉刑。文帝很感動,讓丞相張蒼和御史大夫馮敬商議改革方案,方案將原來要執(zhí)行的墨刑、劓刑和斬左、右趾改成笞刑和死刑。
這次改革改變了原來包括肉刑的奴隸制五刑制度,這是奴隸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過度的開始。不過最初執(zhí)行的時候,因為換的笞刑數(shù)量很多,有的三百,有的五百,結(jié)果有的受刑后還是喪了命,有人批評說雖然名義上是減輕刑罰,結(jié)果確實殺人更多。景帝即位后,繼續(xù)刑制改革,兩次頒布詔書,將肉刑數(shù)量大幅度減少,最后,最多的五百減少到了二百。同時,還規(guī)定了刑具的長短薄厚,以及受刑的部位,行刑中間不許換人等。但宮刑在這次改革中沒有廢除。
這次刑制改革是中國古代刑制從野蠻時期到文明時期的轉(zhuǎn)折點,此后,到南北朝時期,肉刑逐漸被廢除,封建五刑制到北齊時出現(xiàn)了雛形,為隋唐封建五刑制的定型奠定了基礎(chǔ)。
漢文帝劉恒簡介
漢文帝劉恒(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鎮(zhèn)壓了陳豨叛亂后,封劉恒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diào)。漢高祖死后,呂后專權(quán),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quán)。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wǎng)打盡,迎立代王劉恒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后,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jié)h朝進(jìn)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dāng)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劉恒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恒稱皇帝后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余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劉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tǒng)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態(tài)度。道德方面,漢文帝亦曾經(jīng)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于長安未央宮,后葬于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所以,其廟號太宗,謚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