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簡介
“文景之治”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一個太平盛世,在漢文帝與漢景帝的努力下,西漢社會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百姓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很多。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
西漢建立之后,統治者一直在想辦法發展社會生產力。文景之治出現可以說是西漢王朝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所在。那么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漢文帝和漢景帝特別重視農業的生產發展,他們在繼承漢高祖時期的“與民休息”的基礎之上,更是多次下詔減免農民的田租和徭役。漢文帝更是將原本“十五稅一”的低稅率降至“三十稅一”,極大的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并且在勸課農桑,鼓勵農業發展之外。還開放國家的山林川澤,鼓勵農民發展副業,允許商業流通。其次,改革法律,他們廢除了秦朝時期很多殘忍的不人道的刑法,如連坐法和車裂等殘忍的肢解肉體的刑法。還有,漢文帝和漢武帝特別的節儉,他們的衣食住行都以樸素簡單為主,反對鋪張浪費,兩人在位總共四十多年,不曾有過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的做法。
一個盛世出現的原因必然不是單一的,它與很多因素都息息相關。不可避免的是盛世的諦造者必須是勤勉的,品德高尚的。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不是片面的從自己出發的,而是要統籌兼顧到各個方面,然后做出最好的決策。所以說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漢文帝和漢景帝的勤勉有著很大的關系,還有就是當時百姓剛剛經歷過了戰爭,內心渴望安定的生活,而文帝和景帝給了他們這樣一個機會,并且還附贈了許多優惠,百姓自然會抓住這個機會。民心所向,一個國家必將繁榮,而文景之治也就是這樣出現的。
文景之治有哪些表現
文景之治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輕徭薄賦,該時期的田賦稅率是兩千多年封建中國田賦稅率最低的時期。漢文帝劉恒登基后,沿襲了漢高祖劉邦減輕田賦稅率的做法,進一步降低了農民田租的稅率,按照“三十稅一”的原則征稅。
第二,鼓勵生產發展,多方面提高國家財政收入。漢文帝不僅重視農業發展,多次下詔減免稅賦并且給予農民各種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發展生產,而且同時注重工商業的發展,他開放國家的山林川澤,讓百姓發展副業。文帝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方便了商品在市場上的流通貿易,景帝則恢復與周邊各民族的通關市,加強與外族的貿易往來。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雜稅的收入極大的提高了國庫的財政實力。
第三,倡儉抑奢。漢文帝與漢景帝本身都是非常節儉的人,不同于秦始皇時期的大興土木,他們自己平時的服飾都以簡樸為主,在位期間沒有亂花過一分錢。第四,抑制豪強。西漢初年,高祖劉邦為了發展經濟提出了“與民休息”的政策,但在這個政策下卻出出現了很多豪強地主,原本給農民的優惠政策,結果豪強地主卻是獲得最多的。為了保護社會的安定,穩定民心,文帝和景帝就接受了朝臣的建議采取了抑制豪強的措施。
文景之治最后是什么結果
漢文帝和漢景帝在位時對于治理西漢王朝采取的措施,能被后人概括為“文景之治”,并贊揚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第一個太平盛世,可見文景之治的結果是很好的。那么文景之治究竟為西漢的發展帶去了怎樣的結果呢?
西漢初年的時候,大的諸侯國內的人口數量差不多是一萬戶左多,小的不過五六百戶。然而到了文景之世的時候,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很多流離在外的居民回到家鄉,而且還有輕徭薄賦的政策,因此人口數量增長的特別的快。以至于幾年之后,大的侯國之內的人口數量達到了三四萬戶,比之前翻了好幾倍,小的候國內戶口也增加了一倍之多。文景之世時,十分鼓勵農業發展,對于農民的優惠更是一給再給,因此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很高,糧食的產量也增加了很多。在一段時間內,糧價爆跌,文帝采取了“貴粟”的政策,將多余的糧食收購存于庫房。后據《漢書》記載,由于糧食過多,積壓在糧倉之內,導致很多糧食腐爛不能夠食用。人口數量的增加和糧食的過多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繁榮。
然而,文景時期的一些政策雖然看似是對農民十分有利,然而受利更多的則是地主和商人。而文帝在政治上的決策不夠果斷,隨任諸候國的成長,導致后來的七國之亂產生,威脅了國家政權。因此事物必有兩面性,文景之治為西漢的發展奠定了殷實的基礎,然而也為后來的統治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