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幕僚是怎樣的
幕僚(讀音mù liáo),在古代稱將幕府中參謀、書記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員(一般指有官職的)。由于設于幄幕中,所以又叫“幕府”,而統帥左右的僚屬,也因之被稱為“幕僚”、“幕職”。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西漢幕僚是怎樣的?
西漢幕僚歷史介紹
至少從傳說中的有巢氏教人構筑房屋時起,漢族人就習慣居住在土木建成的房屋里。惟一的例外是,當大軍遠征時,只得在曠野上臨時搭起的帳篷內休息。這種帳篷,古代即稱“幄幕”。漢朝時統帥率軍出征,有權自行招聘、選任文職僚屬,設置府署,幫助處理軍政事務,稱為“開府”。由于這類府署設于幄幕中,所以又叫“幕府”,而統帥左右的僚屬,也因之被稱為“幕僚”、“幕職”。幕僚種類繁多,有相當于近代參謀長、統帥司令部工作的“長史”;有參議軍機,幫助指揮軍事行動的“參軍”;有類似近代副官、秘書,管理文書及各類檔案的“主簿”、“記室”,等等。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仍,四處皆為戰區,各地都實行“軍管”,地方長官由武官兼任,左右的僚屬也就從單純的軍官轉變為輔“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文武兼任官職了,且文職比重往往超過武職。這一習慣傳到唐宋時代:唐代地方最高行政機關州、府衙門都設有長史、參軍、錄事等官職,號稱“幕僚”;宋代諸州也專設“幕職官”。不過這些官職早已與軍事行動無關,也不供職于狹義的幕府。
直到明清時期,狹義的幕僚仍指服務于軍事機構的文職官員。如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奪風情村婦捐軀假天語幕僚斷獄》中的“幕僚”,指四川省都指揮使司(一省最高軍事長官及其指揮機構)下屬的斷事官(軍事審判官),當時這位斷事官正代理四川成都府汶川縣縣官的職位。
幕僚現象的再度興盛:當老板的自己花錢聘用私人,我做官,你做事;又因為你是我花錢雇來的,所以你做事,我放心,也成了“自家人”。幕僚一般都有專門知識,甚至可能是“最新的知識”,在某個專業領域占有許多資料,了解許多情況,他們飽讀專業經典,說起來頭頭是道,寫起來洋洋灑灑,出謀劃策,無所不能。但是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地位的曖昧性決定了其進退榮辱都將取決于是否能取悅在朝者,由此他在進言時便會不言而喻地考慮自身的處境、前程之類,要想做到直言無忌本已很難,加上每個人知識、見識、思想、眼光等的局限性,他們的建議、意見便有了許多的水份。
延伸閱讀
中國古代官場上,向來有一種把各級衙門行政官員通稱作官吏或官僚的習慣,其實嚴格地說,官與吏有區分,官與僚也有區別。商周時代,僚的含義略近奴仆,所謂“僚者,勞也”;入秦漢后,僚又轉換成僚屬的意思,比如《三國志·魏書·王觀傳》云,王觀“治身清廉,帥以下儉,僚屬承風,莫不自勵”。很明顯,這個“僚”就是主官屬員的概念,由這個概念對應一個“官”字,僚與官的主從關系再清楚不過了。那么“僚”字前面又何以加個“幕”字呢?原來“幕”本是帷幄的通稱,古代時,天子或將帥率領部隊出征,治無常處,就以在野外搭起的帳篷作為指揮部,所謂“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就是緣此發生的。起先是幄幕被稱為幕府,后來高級一點的軍政大員官署,也都被叫作幕府了。從秦漢直到隋唐,凡一個方面的軍政主官,都有按一定程序自行聘用秘書、參謀、副官性質佐員的權力,這種人就可叫作幕僚了。比如大詩人杜甫就曾被節度使嚴武聘入幕府當參謀,叫“節度參謀”,但是又在京朝掛個虛銜,叫“檢校工部員郎”,因此人們常叫他“杜工部”,其實他壓根兒沒去工部上過一天班。這里頭有無講究呢?當然有,如果你真是吏部除授的職官,就有一份編制內的俸錢,退休后還可以打個折扣地領下去;但你這個節度參謀是嚴武私聘的幕僚性質,不在正官系統,對不起,這一筆俸錢得由嚴武自己從節度使辦公經費中開銷了,退休后亦無折扣俸祿可享,那就怪不得杜老夫子晚年潦倒食物中毒而死了。
這一比,也就把幕僚性質的佐員和在正官編制里的佐員之區分凸現出來了,前者是吃主官私人的料,形成了一種幕主與幕賓的關系,他們的榮辱升降,全系在幕主的官運浮沉上,所以大都只知幕主而不知朝廷;而后者,是吃國家的俸,和主官是一種上下級關系,能否官運亨通,當然與領導對你的看法有一定關系,但最終還得落實在考核、升黜等一套制度上,從利害上著眼,自然是先有朝廷,后才是長官了。這種現象普及開后,在中國官場里形成了一種雙軌現象:幕與府分離,府是冠冕堂皇的議政場所,幕是主官私人的小班子,決策于私幕,施行于府署。《世說新語》上晉朝時大臣謝安與王坦之常找權臣桓溫討論公事,桓溫讓親信郗超躲在帷帳后偷聽,風動帳開,謝安大笑說,“郗生可謂入幕之賓矣!”這句話可算是把幕僚身份雖然低微但卻可以參預機要的實質點透了。北宋建國后,太祖趙匡胤為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專門針對這種幕僚現象訂了個制度,無論哪一級衙門,凡記室(秘書)、參謀一類幕職,概由朝廷委派,不許主官私聘。從此,幕僚又還原到正官系統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