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中外朝制度是怎樣的
漢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專制得以強化。中朝即內朝,由皇帝左右的親信和賓客所構成。外朝也稱外廷,指公卿大夫。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漢朝中外朝制度是怎樣的?
漢朝中外朝制度簡介
漢朝曾經形成了許多有名的制度,比如中外朝制度。漢武帝為進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權,特意從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選用人才,擔任參與國家政治中樞主要決策的侍中、常侍、給事中等職,讓他們能夠出入宮禁參議要政。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高級將領也參與機要,大司馬大衛青,驃騎霍去病等,權勢均超過宰相。于是,和屬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構成的官僚機構“外朝”相對應的“中朝”得以形成。
“中朝”又稱“內朝”,由皇帝左右的親信的近臣構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宮廷內先自作出決策。尚書本是皇帝身邊掌管文書的官員,“中朝”形成后,尚書地位日益上升,在“中朝”逐漸居于核心地位,中外朝制度使君主專制得以強化。
漢朝中外朝組成
中朝即內朝﹐由皇帝左右的親信和賓客所構成﹔外朝也稱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現于武帝時。西漢早期﹐皇帝處理國家大事﹐丞相也參與謀議。武帝為了加強集權而削弱丞相的權勢﹐對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親信在宮廷之內作出決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會有和它相區別的外朝。外朝是指屬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構成的官僚體制。
西漢時的中朝﹐由以下幾種人所組成﹕
﹕又分大﹑驃騎﹑衛和前﹑后﹑左﹑右等。漢代兵權由皇帝親自掌握﹐各種率兵的軍將都由皇帝任命和指揮。由于和皇帝關系十分親近﹐所以也參與機要的謀議。有些皇帝的親信大臣﹐皇帝也給他們加上的稱號﹐以示尊顯﹐如蕭望之本為文臣﹐因受遺詔輔政而拜為前。
近臣:包括侍中﹑左曹﹑右曹﹑諸吏﹑散騎﹑常侍﹑給事中。皇帝對所親信的九卿或其它官員﹑儒生﹐在他們原職之外再給予侍中﹑常侍之類的名號﹐當時人稱這類官名為加官。所謂加官﹐是一種頭銜﹐并無具體的職掌﹐但獲得此號者﹐可出入禁中﹐并參與機密的商議。有時他們還可根據皇帝旨意去批駁外朝大臣。西漢的近臣﹐實際上是皇帝的賓客和幕僚。
尚書﹕尚書本為皇帝身邊掌司筆札的小官。中朝出現后﹐它的地位逐漸重要。它和僅僅參與議論的加官不同﹐尚書既有官署﹑官屬﹐又有具體的職司﹐成為皇帝的秘書機關﹐在中朝已漸居核心地位。昭帝時(前86~前74)﹐霍光秉政兼領尚書事﹐以后輔政大臣都援此先例而領尚書事。
自從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決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權力日益轉移到中朝。和皇帝最為親密的宦官﹑外戚﹐很容易變為中朝的主宰。元帝時﹐宦官弘恭﹑石顯﹐即以中書的身份專斷國政﹔哀帝﹑平帝之世(前6~公元5)﹐外戚王氏相繼把持中朝﹐終于釀成新莽代漢的結局。
東漢文獻中已不大提到中外朝﹐但中外朝仍然存在﹐而且還有所變化。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吸取西漢覆亡的教訓﹐對功臣﹑外戚防范甚嚴﹐不許他們進入宮禁﹐竭力把權勢攬在自己手中。外朝的三公成為備員﹐中朝的尚書的地位便更加重要。章帝以后﹐在位者多為女主﹑幼君﹐依靠外戚﹑宦官治理朝政﹐他們逐漸取代尚書而成為中朝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