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張玉貞歷史介紹
張禧嬪(朝鮮語:장희빈,1659年-1701年),朝鮮王朝中期后宮嬪御。本名張玉貞,本貫仁同張氏,朝鮮肅宗之寵妃,史書上多作"禧嬪張氏"。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韓國張玉貞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韓國張玉貞歷史簡介
張禧嬪(朝鮮語:장희빈,1659年-1701年),朝鮮王朝中期后宮嬪御。本名張玉貞,本貫仁同張氏,朝鮮肅宗之寵妃,史書上多作"禧嬪張氏"。張玉貞出身中人,最早是身份卑微的普通宮女,因容貌出眾而蒙受肅宗寵愛,誕下世子李昀(朝鮮景宗),并于1689年取代仁顯王后閔氏而登上朝鮮王妃寶座,5年后降為禧嬪。1701年因被指控使用巫蠱詛咒仁顯王后而被賜死。景宗即位后追封生母為"玉山府大嬪"。
張禧嬪是朝鮮史上最具爭議的女性:她美貌絕倫,聰明機敏,獨寵于后宮,贏盡帝王之心;她廣植黨羽,排斥異己,被稱為朝鮮史上第一"妖婦";她從宮女到王妃,幾度波折榮辱,卻最終在宮斗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其傳奇的經(jīng)歷有多部描述其生平的影視作品。
韓國張玉貞歷史生平經(jīng)歷
根據(jù)《朝鮮王朝實錄》記載,張氏因其堂伯張炫犯罪被牽連,沒入宮中為內人。在仁敬王后過世之后被肅宗臨幸,但是因為朝廷的內斗而被明圣王后趕出宮,仁祖之子崇善君的妻子申氏認為張氏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因此頗為照顧張氏。
不久肅宗迎娶仁顯王后閔氏,然而仁顯王后入宮三年依舊無子,為使王室有后,因此向肅宗提出要將張氏接回宮中,此舉亦獲得莊烈王后的支持。張氏回宮后重獲肅宗的寵愛,并在肅宗12年12月10日被封為淑媛,又升昭儀,后張氏為肅宗生育了第一個后嗣李昀(后來的景宗),在肅宗15年被封為正一品禧嬪。張氏自此開始培植她的朝廷勢力,并成功使其子被立為世子。后張氏為了成為王妃,不斷挑撥離間,終于使肅宗廢黜仁顯王后,改立張氏為中宮,是朝鮮王朝第一也是唯一中人出身的王妃,史稱己已換局。
自此張氏狂妄驕縱,一方面她年已三十多歲,逐漸中年色衰,再加上又多次責打被肅宗寵幸的宮女,使得肅宗對張氏逐漸厭惡,當時持反對態(tài)度的西人派,趁機在金春澤等人的帶領下發(fā)起閔妃重定運動,加上當時張氏通過哥哥張希載意圖謀害廢后,被肅宗識破[8],使得肅宗決定迎接仁顯王后回宮,把張氏降為嬪。嗣后,仁顯王后病危時,張禧嬪在昌慶宮就善堂的西殿設置了神堂[來源請求],請巫師作法加害仁顯王后,又指示宮女將玩偶、麻雀、老鼠的骨灰埋在昌德宮大造殿與昌慶宮通明殿的前院。肅宗二十七年八月十四日,仁顯王后在昌慶宮景春殿去世。由于淑嬪崔氏(英祖生母)的告發(fā),東窗事發(fā)。肅宗在昌德宮仁政殿親自審問涉事宮女,并將其全部處死。詛咒事件的主謀張禧嬪是世子的生母,肅宗一度猶豫,但最終在十月八日下敕書令張氏自盡,十月二十九日在軍器寺門前的路上處死了張禧嬪的親兄張希載。
世子登基后為景宗,遂于景宗二年(1722年)十月追尊為玉山府大嬪。
張氏和燕山君之嬪御張綠水、中宗時期的鄭蘭貞(另一說為光海君的尚宮金介屎)合稱為朝鮮三大妖女。
韓國張玉貞歷史評價
無論官方或民間,后世對于張禧嬪的評價原本一片口誅筆伐,百年來她一直是作為“女性”,不守婦道、禍亂宮廷的代表人物。但進入現(xiàn)代以來,隨著人們社會歷史觀的轉變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包括眾多學者在內的許多人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老論派編纂的《肅宗實錄》是勝利者說,稗官野史更不可信”,女權者更是對“女子無才便是德,婦人多謀則是取亂之道”的論調不屑一顧。匯總張禧嬪的經(jīng)歷,很多人相信她只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并予以同情,對她的才情也給予贊賞。這種評價上的轉變也逐漸反應在當代韓國文學創(chuàng)作和影視作品之中。
看了韓國張玉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