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歷史上的英祖簡介
朝鮮英祖字光叔,號養性軒。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韓國歷史上的英祖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韓國歷史上的英祖人物生平
朝鮮英祖名李昑,是朝鮮肅宗李焞的第四子,生母為淑嬪崔氏。1694年甲戌 (肅宗二十年) 九月十三日生于昌德宮寶慶堂。1699年己卯封為延礽君。肅宗三十年與進士徐宗悌之女成婚。
作為庶子的李昑原本沒有機會登上王位,一是其母淑嬪崔氏出身
卑微,二是其父肅宗在世時對其也評價平平。時文人閔鎮遠的著作《丹巖漫錄》中記載,肅宗在世時比較疼愛么子延齡君,延礽君則常遭肅宗斥責。淑嬪崔氏過世后,延礽君在服喪期間與侍妾生子,被肅宗痛罵"無行",并數月不曾召見。
肅宗過世后,李昑長兄李昀即位,即朝鮮景宗。景宗身體自幼孱弱,成婚多年始終無子嗣,所以李昑在朝臣金昌集、李頤命、李健命、趙泰采等人的支持下,于1721年辛丑 (景宗元年)被景宗冊封為王世弟,以輔政的身份臨朝聽政。然而當時朝廷黨爭激烈,反對者以宗廟繼承為由建議景宗在宗室中擇人過繼,立為儲君,因此李昑的儲位并不穩固,幸好景宗個性仁厚,又與其弟李昑自幼感情深厚,再肅宗正妻仁元王后的庇護,李昑最終保住繼承之位。景宗四年八月二十五日(1724年甲辰),景宗病逝,王世弟李昑于八月三十日即位于昌德宮仁政門。是為英宗大王(后世改稱其為英祖)。
英祖四年(1728年),少論派人李麟佐、鄭希亮等起兵,以宗室密豐君(昭顯世子曾孫)李坦為君,但以失敗告終,史稱戊申政變。
英祖十五年(1739年)為中宗元配廢妃慎氏復位,追尊為端敬王后。二十二年(1746年)復金宗瑞、皇甫仁(端宗朝大臣)等人官職,二十三年(1747年)又恢復安平大君李瑢(世宗嫡三子)的官職。
英祖三十三年王妃徐氏病逝,英祖在兩年后冊立大臣金漢耇之女為新任王妃,他和兩任妻子之間都沒有任何子嗣,雖然他有兩子十二女,不過都是由后宮所出。其中長子李緈早夭,次子李愃雖然順利長大成人,然而因為某些因素(一說奸臣誣陷,另一說世子李愃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導致英祖被迫將李愃關進米柜餓死。王位后來則由世孫李算(李愃之次子)繼承。
英祖五十二年三月五日,英祖升遐于慶熙宮集慶堂,廟號英宗。
韓國歷史上的英祖執政表現
政治清明
英祖自幼便歷經波折動蕩,1721年,在少論派激進分子的威脅下,英祖連夜逃到仁元王后的寢宮。在仁元王后的幫助下,才得以保命。冊封、即位前以延礽君、王世弟的身份居于外邸,作為朝政的旁觀者,深知派系傾軋對國政的害處,所以他一登基便著手蕩平這種爭斗。為了恢復曇花一現的普遍兵役稅,英祖甚至走出宮廷,征求官吏、文人學士、士兵和農民的意見。為了減輕務農者的負擔,英祖將向全國平攤征收的兵役稅削減一半,減收部分由漁業稅、鹽稅、船只稅和土地附加稅來補足。英祖還通過會計制度來整頓國家收支的財政制度。他采取切合實際的政策,允許邊遠的慶尚道用糧食納稅,交到附近的港口,在山區允許繳納棉花或現金來代替糧食。通過增加錢幣的鑄造來鼓勵貨幣流通。英祖還熱心地推廣用韓文印刷的重要書籍,包括《小學訓義》、《小學指南》、《表義錄》、《百行錄》、《警世問答》等等,并且推廣象《農家集成》這類有關農業的書籍,表明他關心改善農民的生活。雨量計、水文計等科學儀器再次大量制造,分發給地方官署,同時廣泛地著手進行公共工程,在農村修筑堤堰,在漢城和其他城市廣泛建設道路、橋梁,并修筑了平壤中城。英祖提高了平民子女的地位,開辟了庶民社會地位上升的又一個可能性。
儉樸著稱
英祖在朝鮮歷史上是以儉樸著稱的國王,即位之初,就關注清鮮貿易對朝鮮國內經濟和社會風俗習慣的影響。英祖三年(1727,雍正五年),朝鮮冬至副使姚亨益向英祖進言:"……近來礦銀之流入彼(清朝)中,太無限節。所謂礦銀,即中國所采之銀也。以我有用之貨,貿彼無益之物,盡歸消融,以啟奢侈,此甚可悶"。次年,承旨李重協上疏,"綾緞紗羅,本非中國之產,年年使行,尚方御供所入,營門旗幟所入,及各司別請求貿易之外,若或違禁,施以潛商之律,一以革舉國奢靡之風,一以防私商挾帶之奸,一以補度支經用之費,行一事而有三利焉",英祖批曰:"爾言是矣,然上之袞服,下之章服,俱此中出也,難施一切之法矣"。大臣徐命均的奏章則說"以十數萬之銀,貿得唐物,為費不貲。而奢風漸盛,閭閻尤甚,衣服飲食,恥不若人。嚴禁此風則好矣。而此專在在上者之導率。圣上服御之儉,無以加勉,而宮中服飾,恐不無奢靡之習,別為申飭,以為化下之本焉"。到了英祖二十二年(1746,乾隆十一),幾經醞釀,英祖終于正式發布命令:"奢侈之風,莫若近日。噫!上有好者,下必從焉。豈有不躬行而先飭民者乎?自今年使行為始,上而袞服,下而朝衣,軍用外,綾羅貿來者,一切嚴禁",正式禁止從中國進口紋緞。與朝鮮使團貿易的北京巨商聞訊大驚失色,"在彼國王誠盛德事,吾屬自此無以聊生矣"。但是,在清、鮮兩國商人的聯合抵制下,禁紋令很快失去效力。中國商人開始織造無紋綢緞出口朝鮮,到了四十年后的正祖年間,禁紋令已經是名存實亡,正祖不得不重申這一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