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英祖李昑生平
朝鮮英祖(韓語:조선 영조 Joseon Yeongjo/朝鮮 英祖;1694年10月31日-1776年4月22日),名李昑(韓語:이금 Yi Geum/李昑),字光叔,號養性軒。是李氏朝鮮的第21代君主,在位時期為1724年八月三十日至1776年三月五日。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朝鮮英祖李昑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朝鮮英祖李昑生平
朝鮮英祖名李昑,是朝鮮肅宗李焞的第四子,生母為淑嬪崔氏。1694年甲戌 (肅宗二十年) 九月十三日生于昌德宮寶慶堂。1699年己卯封為延礽君。肅宗三十年與進士徐宗悌之女成婚。
作為庶子的李昑原本沒有機會登上王位,一是其母淑嬪崔氏出身
卑微,二是其父肅宗在世時對其也評價平平。時文人閔鎮遠的著作《丹巖漫錄》中記載,肅宗在世時比較疼愛么子延齡君,延礽君則常遭肅宗斥責。淑嬪崔氏過世后,延礽君在服喪期間與侍妾生子,被肅宗痛罵"無行",并數月不曾召見。
肅宗過世后,李昑長兄李昀即位,即朝鮮景宗。景宗身體自幼孱弱,成婚多年始終無子嗣,所以李昑在朝臣金昌集、李頤命、李健命、趙泰采等人的支持下,于1721年辛丑 (景宗元年)被景宗冊封為王世弟,以輔政的身份臨朝聽政。然而當時朝廷黨爭激烈,反對者以宗廟繼承為由建議景宗在宗室中擇人過繼,立為儲君,因此李昑的儲位并不穩固,幸好景宗個性仁厚,又與其弟李昑自幼感情深厚,再肅宗正妻仁元王后的庇護,李昑最終保住繼承之位。景宗四年八月二十五日(1724年甲辰),景宗病逝,王世弟李昑于八月三十日即位于昌德宮仁政門。是為英宗大王(后世改稱其為英祖)。
英祖四年(1728年),少論派人李麟佐、鄭希亮等起兵,以宗室密豐君(昭顯世子曾孫)李坦為君,但以失敗告終,史稱戊申政變。
英祖十五年(1739年)為中宗元配廢妃慎氏復位,追尊為端敬王后。二十二年(1746年)復金宗瑞、皇甫仁(端宗朝大臣)等人官職,二十三年(1747年)又恢復安平大君李瑢(世宗嫡三子)的官職。
英祖三十三年王妃徐氏病逝,英祖在兩年后冊立大臣金漢耇之女為新任王妃,他和兩任妻子之間都沒有任何子嗣,雖然他有兩子十二女,不過都是由后宮所出。其中長子李緈早夭,次子李愃雖然順利長大成人,然而因為某些因素(一說奸臣誣陷,另一說世子李愃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導致英祖被迫將李愃關進米柜餓死。王位后來則由世孫李算(李愃之次子)繼承。
英祖五十二年三月五日,英祖升遐于慶熙宮集慶堂,廟號英宗。
朝鮮英祖李昑的執政表現
政治清明
英祖自幼便歷經波折動蕩,1721年,在少論派激進分子的威脅下,英祖連夜逃到仁元王后的寢宮。在仁元王后的幫助下,才得以保命。冊封、即位前以延礽君、王世弟的身份居于外邸,作為朝政的旁觀者,深知派系傾軋對國政的害處,所以他一登基便著手蕩平這種爭斗。為了恢復曇花一現的普遍兵役稅,英祖甚至走出宮廷,征求官吏、文人學士、士兵和農民的意見。為了減輕務農者的負擔,英祖將向全國平攤征收的兵役稅削減一半,減收部分由漁業稅、鹽稅、船只稅和土地附加稅來補足。英祖還通過會計制度來整頓國家收支的財政制度。他采取切合實際的政策,允許邊遠的慶尚道用糧食納稅,交到附近的港口,在山區允許繳納棉花或現金來代替糧食。通過增加錢幣的鑄造來鼓勵貨幣流通。英祖還熱心地推廣用韓文印刷的重要書籍,包括《小學訓義》、《小學指南》、《表義錄》、《百行錄》、《警世問答》等等,并且推廣象《農家集成》這類有關農業的書籍,表明他關心改善農民的生活。雨量計、水文計等科學儀器再次大量制造,分發給地方官署,同時廣泛地著手進行公共工程,在農村修筑堤堰,在漢城和其他城市廣泛建設道路、橋梁,并修筑了平壤中城。英祖提高了平民子女的地位,開辟了庶民社會地位上升的又一個可能性。
儉樸著稱
英祖在朝鮮歷史上是以儉樸著稱的國王,即位之初,就關注清鮮貿易對朝鮮國內經濟和社會風俗習慣的影響。英祖三年(1727,雍正五年),朝鮮冬至副使姚亨益向英祖進言:"……近來礦銀之流入彼(清朝)中,太無限節。所謂礦銀,即中國所采之銀也。以我有用之貨,貿彼無益之物,盡歸消融,以啟奢侈,此甚可悶"。次年,承旨李重協上疏,"綾緞紗羅,本非中國之產,年年使行,尚方御供所入,營門旗幟所入,及各司別請求貿易之外,若或違禁,施以潛商之律,一以革舉國奢靡之風,一以防私商挾帶之奸,一以補度支經用之費,行一事而有三利焉",英祖批曰:"爾言是矣,然上之袞服,下之章服,俱此中出也,難施一切之法矣"。大臣徐命均的奏章則說"以十數萬之銀,貿得唐物,為費不貲。而奢風漸盛,閭閻尤甚,衣服飲食,恥不若人。嚴禁此風則好矣。而此專在在上者之導率。圣上服御之儉,無以加勉,而宮中服飾,恐不無奢靡之習,別為申飭,以為化下之本焉"。到了英祖二十二年(1746,乾隆十一),幾經醞釀,英祖終于正式發布命令:"奢侈之風,莫若近日。噫!上有好者,下必從焉。豈有不躬行而先飭民者乎?自今年使行為始,上而袞服,下而朝衣,軍用外,綾羅貿來者,一切嚴禁",正式禁止從中國進口紋緞。與朝鮮使團貿易的北京巨商聞訊大驚失色,"在彼國王誠盛德事,吾屬自此無以聊生矣"。但是,在清、鮮兩國商人的聯合抵制下,禁紋令很快失去效力。中國商人開始織造無紋綢緞出口朝鮮,到了四十年后的正祖年間,禁紋令已經是名存實亡,正祖不得不重申這一命令。
朝鮮英祖李昑對外貿易方面的政策
商品壟斷
英祖采取的政策,旨在堅持儒教治國,發揚世宗大王時代那種開明君王的人道主義的統治,但是卻阻擋不住社會變革的潮流。18世紀,朝鮮的國內和國際商業活動量迅速增加,通過經由行會組織擴大的壟斷和批發銷售,出現了資本積累。許多從事貿易的商人集中在漢城。政府核準的商店即領有執照的貢物供應商與街巷小店主之間的傳統分野,被融合到一種壟斷和批發體制的結構之中。臨時商店的設立原來是為了滿足人民在特殊場合(如科舉考試、國王出巡和其它全國性大事等)的需求,但是這些店鋪在這種場合過去后,仍繼續向普通百姓供應食品和雜貨。這些店鋪是由小店主在臨時搭起棚屋里經營的,他們不管怎樣都依賴批發商。批發商的價格方針對漢城百姓的生活有著直接影響。手工匠往往成為個體生產者。有些人甚至發展成工廠廠主,取得了銷售自己產品的壟斷特許權。在一些情況下,僅僅做經營某些商品的批發商比從事物品生產更有得可圖。在商人和手工匠中,藉對已獲得特許的的商品作少許改進而創立一種新商品來獲得特許證,已成為一種風氣。特許證確保壟斷和受到政府保護。朝鮮所謂的"灣商"壟斷了來自京畿道和忠清道的商品,還有一些批發商在全國有著人參銷售網。
人參貿易
英祖時期,朝鮮和清朝、日本之間的貿易額迅速增長。其中除了中朝邊市貿易的牛、馬、鹽、鐵之外,最重要的是對清朝的人參貿易。人參貿易又稱為八包貿易,每包人參為10斤,朝鮮允許到中國的使團-所謂"燕行"人員-每人攜帶八包。后來因朝鮮邊民越境采參傷害中國地方官員,朝鮮政府停止人參出口,使團按每斤人參25兩白銀計算,可以攜帶2000兩白銀去中國購買商品。后來為了防止白銀過度外流,又折合成價值2000兩白銀的朝鮮貨物,如皮毛、紙張、海產干貨等雜物。高級官員可以攜帶一個半八包(3000兩白銀)的貨物。由于使團內象譯官等低級官員資本短缺,于是私商趁虛而入,或貸款給譯官,或直接為使團提供包參和包銀,從中國購買商品。他們出售人參和朝鮮其他產品來換取日本的白銀、中國的織物、日用雜貨、金屬品、書籍、藥材、染料,還有朝鮮王室所用的藥材、珠寶、蘇杭綢緞等奢侈品,采購量相當大。一些朝鮮巨商為了追求利潤,甚至充當使團的馬夫、奴子,隨同使節團前往中國。在中朝貿易中,也發生過一些違禁事件。清朝嚴禁槍炮、軍械、牛角、火藥、硝石等軍火和軍火原料出口,對大米、豆麥、雜糧、銅鐵、廢鐵、生絲、馬匹、書籍也在禁止出口或限制出口之列。對朝鮮的出口比較寬松,但是也有山海關總兵搜出地圖、違禁書籍、牛角和硝磺等禁物的記載。朝鮮方面為了限制白銀外流,也采取過一些措施,最著名的是英祖頒布的禁紋令。
中日貿易
除了中朝貿易之外,朝鮮還作為中日貿易的轉口商,用從日本貿易得來的白銀到中國購買絲等物,再將中國的絲出口到日本換取白銀。朝鮮"貿白絲于清國者,皆入倭館,則輒得大利。白絲百斤,貿以六十金,而往市倭館,則價至百六十金,此大利。故白絲雖累萬斤,皆能售之"。在英祖時期,開城的商人(松商)在人參批發和出口貿易活動中與漢城的同行(京灣商)展開激烈的競爭,在日本和中國之間進行三方國際貿易。他們從朝鮮寺廟里的生產者那里大量買進紙張(高麗紙),從東部海岸買進海帶、海參等干貨,從中部和北部山區獵人那里買進水獺、豹、虎等野獸的毛皮,從中國進口白絲、錫,從日本進口紅銅、鐵器,這些商品都是用來進行這種三方國際貿易的。此外,朝鮮通過琉球向南洋的轉口貿易也有發展,從南洋進口藥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國都城首里城(朝鮮稱為海浦)出現了專門航行到朝鮮的琉球貿易船。姚重煥在《擇里志》一書中,李寅文在畫作《取之不竭的江山》中,分別敘述和描繪了貿易船只經常來往于這些邊遠港口的情景。后朝鮮政府規定造參以松商(開城商人)為主,出口則以京灣商(漢城商人)為主。京灣商不僅如前文所說壟斷了國內貿易,而且還代政府收稅、經營銀錢兌換、經紀海外貿易,大有中國的十三行與粵海關的派勢。
朝鮮商人的這種商業壟斷和批發活動造成了對銀和銅的更大需求,促進了采礦業。倭亂之前在政府嚴格控制下的礦山交給了私人經營者。在17世紀,朝鮮全境有68個銀礦在開采,但是銅礦開采不很發達,因為銅是依靠日本供應的。然而,在18世紀,由于日本德川幕府停止出口銅,而清朝要求大量供應銅,銅礦也發展起來了。物價不斷上漲,漢城人民如果不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與了商業活動的話,他們的生活會受到威脅。許多兩班和平民不顧自己的身份,也從事某種商業活動。因此,漢城在18世紀作為工商業城市有了長足進展。老百姓對諸如刀、馬毛帽、餐桌和銅器等工業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對戴馬毛帽的限制實際上消失了。
兩班階級
在英祖年間,朝鮮的兩班階級越發走向貧困和沒落。兩班數目的增加是他們走向貧窮的根由,因為他們持有的土地至少必須在兒子之間平分,而女兒不管出嫁與否,在遺產繼承中往往也占一份。財產越來越少的兩班所面臨的選擇是,或者作為自耕農從事農業,或者間接從事獲利豐厚的工商業。隨著貿易和貨幣流通的擴大,放高利貸是他們進入的另一個領域。商業和工業是次要職業這種觀念需要改變,一些人力陳向清代中國學習的必要性。曾隨同韓國使節團去過中國的樸趾源和樸齊家等人親眼見到眼里商業和制造業發展的情形。他們回到韓國后,建議采取積極政策來發展商業、冶金業、漁業、畜牧業、園藝和采礦業。連非法翻印書籍的活動也商業化了,因為富有的兩班競相出版著名的祖先的文學作品集。這種情況導致刊印受人歡迎的小說和詩歌。人民特別贊賞諷刺和社會批判作品。講述一個演藝人的女兒的姚忠貞的《春香傳》讀者眾多,因為書中充滿了對官吏的貪婪和勢利的諷刺。
在司法方面,英祖廢除了壓膝、黥刺等肉刑,在宮門前樹立了申聞鼓,使庶民的冤情得以聞達朝廷,以便審理申雪。軍事方面,在南方慶尚道設立了統營,作為防備日本的水軍的指揮和訓練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