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韓民國國旗的歷史起源
大韓民國國旗,又名太極旗(朝鮮語:태극기,太極旗),是白色底,中間是紅色和藍(lán)色的陰陽符號,加上八卦中的四卦。如今的旗是1882年9月設(shè)計的,1883年3月6日成為正式國旗。韓國國旗的太極和八卦思想來自中國的《周易》。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大韓民國國旗的歷史起源。
大韓民國國旗起源
太極旗發(fā)軔于朝鮮王朝末期,隨著1876年《江華條約》的簽訂,朝鮮打開國門,而設(shè)計國旗之議也萌生了。朝鮮國旗的第一個設(shè)計方案是由當(dāng)時朝鮮的宗主國——中國 清朝駐日使館參贊黃遵憲提出的,1880年9月,黃遵憲撰寫了一本小冊子《朝鮮策略》,贈與訪問日本的朝鮮修信使金宏集(后改名金弘集),在《朝鮮策略》中建議朝鮮“奏請陸海諸軍,襲用中國龍旗(黃龍旗)為全國徽幟”。 同年11月,清駐日公使何如璋在致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報告也有提到:“若朝鮮既經(jīng)開港后,應(yīng)飭令彼國襲用中國龍旗,或圍繞以云,微示區(qū)別,以崇體制。” [李鴻章也對朝鮮襲用中國龍旗的方案表示同意,他在1881年 2月26日與朝鮮官員李容肅會談時說:“今貴國王自用之旗,據(jù)稱是畫方龍旗,亦太極旗的變遷與中國龍旗相仿,自可以畫龍旗為國旗,即作航海旗標(biāo)。定于應(yīng)用之先,將龍旗尺寸、顏色繪具圖式,咨明本大臣衙門,以咨核奏咨行。”
然而,朝鮮王朝似乎對清朝的建議不以為然,1882年,清朝協(xié)助朝鮮與美國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在條約簽訂前一天的5月21日,朝鮮官員李應(yīng)浚設(shè)計了一種國旗方案,翌日,負(fù)責(zé)協(xié)助朝鮮締約的清朝官員馬建忠對朝鮮全權(quán)大官申櫶說道:“昨李應(yīng)浚袖至旗式,似與日本相混,貴國旗式究竟何若,前黃參贊(黃遵憲)謂貴國宜用中國龍旗,以仆觀之,似亦未安。”馬建忠在否定了先前的中國龍旗方案后,又想出一種新方案,他說:“吾想貴國國旗,可用白底、青云、紅龍,惟龍用四爪,暗示區(qū)劃。何以區(qū)別?只在四爪五爪耳。青云者,亦取云從龍之意,君臣以民為本,故質(zhì)用白色。” 但在5月27日,朝鮮方面以“紅龍青云制造須費(fèi)工”為由婉拒了馬建忠的提議,并主張采用“紅質(zhì)中青白合成圈子”作為國旗,馬建忠又建議道:“前議此事后,曾思仍用白底,中用太極圖,外周用八卦,則恰合八道之?dāng)?shù)。八卦純用黑色為顯,太極用半紅半黑,旗外又緣以紅色,何若?” [6]這個方案亦不見朝鮮采用。《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締結(jié)前后中朝兩國關(guān)于國旗方案的折沖是太極旗最早的醞釀,而李應(yīng)浚設(shè)計的方案與現(xiàn)今太極旗相比只是無卦而已(因此被馬建忠評為“似與日本相混”),被認(rèn)為是韓國國旗最早的雛形。
1882年朝鮮爆發(fā)了反日的壬午兵變,其后日本強(qiáng)迫朝鮮締結(jié)不平等的《濟(jì)物浦條約》,規(guī)定朝鮮須派使臣向日本謝罪。于是在1882年9月,朝鮮政府以錦陵尉樸泳孝為謝罪兼修信使,出使日本。臨行前樸泳孝就國旗問題請示國王高宗,高宗授權(quán)樸泳孝必要時可制作并使用國旗。1882年 9月22日,在前往日本的“明治丸”號輪船上,樸泳孝、金玉均等參酌英國駐朝領(lǐng)事阿須敦(W. G. Aston)和英籍船長杰姆士(James)的意見,以太極四卦為圖案,設(shè)計出了最早的太極旗。于是韓國國旗便在“明治丸”號上誕生了。10月3日(陰歷八月二十二日)樸泳孝在給本國的報告中記錄了太極旗誕生的狀況:
國旗標(biāo)式在明治丸中與英領(lǐng)事阿須敦議到,則伊言該船船長英人周行四海,慣識各國旗號,又各色分別遠(yuǎn)近異同,均能洞知云,故與之商議,則太極 八卦之式特別出色,然八卦分布,頗覺稠雜不明,且于各國之仿制,甚不便易,只用四卦,劃之四角,則更佳云。又言外國國旗外,必有君主之旗標(biāo),蓋仿樣于國旗,而設(shè)采設(shè)紋,繁鮮最好云。國旗大中小各一本,使該船長裁制,小一本,今修啟上送主上。旗號太極中居,八卦拱布于旗之邊幅恐好,質(zhì)則專用紅色,似屬鮮明也。既與各國通好之后,凡出使者,禮不得無國旗,為遇有各港口各兵艦載炮六門以上者,則必有祝炮以禮待之,伊?xí)r當(dāng)揭該國使臣國旗而別之。又遇有約各國各等慶節(jié),有懸旗相賀之禮,各國公使相會,以國旗表坐次,均此各件,闕不得制帶國旗。而英、美、德、日各國均請仿畫而去,此系布明于天下者也。
大韓帝國國旗
大韓帝國國旗太極旗誕生后,樸泳孝一行就將其廣為使用,他們一登陸日本就在客店外懸掛太極旗,樸泳孝描述道:“新制國旗懸寓樓,旗竿白質(zhì)而縱方,長不及廣五分之二,主心畫太極,填以青紅,四隅畫乾坤坎離四卦,曾有受命于上也。” [8]其后他們在外交場合中也頻頻使用太極旗,引起各國使節(jié)和日本各界的注目,“英、美、德、日各國均請仿畫而去”。其中日本《時事新報》登載了太極旗圖樣,并報道了太極旗誕生的經(jīng)過。 [9] 1883年 3月6日(陰歷正月二十七日),朝鮮王朝正式?jīng)Q定以太極旗為國旗。 1897年后又成為大韓帝國國旗。后來經(jīng)過一些微小的變動,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太極旗樣式。
大韓民國國旗定型
朝鮮半島曾在1910年被日本吞并,太極旗被取消。但1919年在中國 上海成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仍沿用太極旗。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又因蘇軍與美軍、中朝軍隊與所謂“聯(lián)合國軍”先后以北緯38度線為軍事分界線而分裂成南北兩國。
1948年7月12日,大韓民國政府成立前夕,決定將太極旗作為韓國國旗,并于1949年頒布了制作標(biāo)準(zhǔn):太極旗橫豎比例為3比2;白底代表神圣的國土;太極圖象征宇宙天地渾成以及單一民族構(gòu)成的國家。中間太極的圓代 表人民;太極的兩儀為上紅下藍(lán),分別代表陰陽。1949年10月15日,韓國文教部正式確定韓國國旗現(xiàn)今的樣式:旗中央是太極圖案,四周配以乾坤坎離四卦圖形。
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太極旗不僅僅是南朝鮮的國旗,同時也是朝鮮半島北部的國旗。——直到1948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之后,朝鮮半島北部才廢除太極旗,采用了今天的朝鮮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