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時期張華生平
引言:張華的記憶力極強,而且學識淵博,對天下古今的事物都了如指掌。武帝曾向張華詢問漢朝宮室制度及建章宮千門萬戶的情況,張華都應(yīng)對如流。
西晉時期張華生平
張華(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晉時期政治家、文學家、藏書家。父張平,曹魏時漁陽郡太守。張華幼年喪父,家貧然勤學,“學業(yè)優(yōu)博,圖緯方伎之書,莫不詳覽”。曹魏末期,因憤世嫉俗而作《鷦鷯賦》,通過對鳥禽的褒貶,抒發(fā)自己的政治觀點。《鷦鷯賦》引起巨大反響,阮籍嘆其有王佐之才,張華自此名聲鵲起。后在范陽郡太守鮮于嗣推薦下任職太常博士,又屢遷佐著作郎、長史兼中書郎等職。西晉取代曹魏后,又屢遷黃門侍郎,封廣武縣侯,官至司空。晉惠帝時,遭司馬倫殺害。張華還編纂有《博物志》。《隋書·經(jīng)籍志》錄《張華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收有《張茂先集》。
張華(232-300),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中國西晉時期政治人物、文學家,官至司空。晉惠帝執(zhí)政時期,八王之亂暴發(fā),張華被趙王司馬倫殺害。
張華
張華是西漢留侯張良十六世孫。父親張平,曹魏時任漁陽太守。張華幼年喪父,親自牧羊。家貧勤學,“學業(yè)優(yōu)博,圖緯方伎之書,莫不詳覽”。曹魏末期,因憤世嫉俗而作《鷦鷯賦》,通過對鳥禽的褒貶,抒發(fā)自己的政治觀點。阮籍感嘆說:“王佐之才也!”由是聲名始著。后在范陽太守鮮于嗣推薦下任太常博士,又遷佐著作郎、長史兼中書郎等職。西晉取代曹魏后,又遷黃門侍郎,吳平,封廣武縣侯。官至司空,封壯武郡公。晉惠帝時爆發(fā)的八王之亂中,遭趙王司馬倫殺害,夷三族。死后家無余資。有二子:祎、韙。
張華愛好獎掖人才,博學多能,博物洽聞,世無與比。張華詩今存三十二首。有《情詩》五首,描寫夫婦離別思念的心情。還編纂有《博物志》。《隋書·經(jīng)籍志》錄《張華集》十卷,已佚。明代張溥的《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收有《張茂先集》。《博物志》有今人范寧校本十卷。
人物生平:
張華字茂先,是范陽郡方城縣人。父親張平,曾任漁陽郡太守。張華少年時孤苦貧寒,靠幫別人牧羊來養(yǎng)活自己。與他同郡的盧欽見到張華后非常器重他。張華的同鄉(xiāng)人劉放也對張華的才能感到奇異,于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張華的學識淵博,辭藻和順而華麗,他聰敏而多才,圖卦讖緯方技之類的書沒有不詳細閱覽過的。少年時即注意修養(yǎng)身心,言行謹慎,舉止一定要合乎禮度。見義勇為,周濟危難。器量寬闊,膽識弘大,當時的人大多都不能測出他的學識程度。
他開始并不為人所熟識,于是創(chuàng)作了《鷦鷯賦》,通過對鳥禽的褒貶,抒發(fā)自己的政治觀點。名士阮籍在看到這篇賦后,感嘆道:“這個人是王佐之才啊!”張華的聲名從此開始顯著。被漁陽太守鮮于嗣推薦任太常博士,盧欽又把他推薦給司馬昭,轉(zhuǎn)任河南尹丞,還未上任,就被授職佐著作郎。不久,遷為長史,兼任中書郎。張華對于朝政所發(fā)表的意見以及所上的奏章,大多都被采納施行,因此得以正式擔任中書郎。
公元265年(泰始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受禪即位,建立西晉。拜張華為黃門侍郎,封爵關(guān)內(nèi)侯。
張華的記憶力極強,而且學識淵博,對天下古今的事物都了如指掌。武帝曾向張華詢問漢朝宮室制度及建章宮千門萬戶的情況,張華都應(yīng)對如流,讓旁聽的人都忘了疲倦,他又在地上畫出圖樣,武帝身旁的人都注視著他。武帝自己也感到很奇異,時人把張華比作是春秋時鄭國的良相子產(chǎn)。數(shù)年后,被拜為中書令,后來又加官散騎常侍。張華在母親去世時非常悲哀,武帝下詔勸勉,并強令他管理政事。
墓葬紀念
張華墓
名賢坊張華墓位于河北徐水縣城西的張華村東,地處平原,西距太行山脈十公里,北臨瀑河,原墓周圍地勢略高。 據(jù)1977年的調(diào)查記錄,張華墓原有直徑4米、高1.5米的封土,墓前有乾隆年間重修墓碑一通,現(xiàn)不存。1982年,村民在墓地部位取士建房,使張華墓的封土遭到毀壞,現(xiàn)地表已無痕跡。據(jù)《安肅縣志》記載:“舊志曰:士人挖之,見墓中四壁繪書,宛有生氣,蓋茂先之精靈耿耿所致。”據(jù)縣志記載,清乾隆年間,知縣謝昌言重修劉伯倫墓后,探求張華墓舊址,并植樹立碑。相傳張華村為張華故里村,張華墓于1982年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