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的歷史評價
王羲之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為妻,擔任過光祿大夫、太宰等職位,公元386年,王獻之逝世,享年四十三歲。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王獻之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王獻之的歷史評價
謝安:吉人之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王羲之:此兒后當復有大名。
蕭衍: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
袁昂:①張芝經奇,鐘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四賢共類,洪芳不滅。②王子敬書如河、洛少年,雖有充悅,而舉體沓拖,殊不可耐。
李嗣真: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倏忽變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正書、行書,如田野學士,越參朝列,非不稽古憲章,乃時失體處。舊說稱其轉妍,去鑒疏矣。
竇臮:幼子子敬,創草破正。雍容文經,踴躍武定。態遺妍而多狀,勢繇已而靡罄。天假神憑,造化莫竟。象賢雖乏乎百中,偏悟何慚乎一圣。斯二公者,能知方祁氏之奚午,天性近周家之文武。誠一字而萬殊,且含規而孕矩。然而真跡之稱,獨標俁俁。忘本世心,余所不取。何哉?且得于書法,失于背古。是知難與之渾樸言,可以為礲斫主矣。
張懷瓘:子敬行草之外,更開一門,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之間。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執行草之權。父之靈和,子之神駿,古今獨絕也。
岑宗日:較其父風,但恨乏天機者,獻之也。
黃伯思: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
盛熙明:初學父書,頃習于張,后改變制度,別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雄武神蹤,靈姿秀出。若臧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大鵬摶風,長鯨噴沫,懸崖墜石,驚電遺光。
陶宗儀:清峻有美譽,而高邁不羇,風流蘊藉,為一時之冠。……獻之善隸書,咄咄逼人,……所以盡得羲之論筆之妙,論者以為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于神智。……獻之雖以隸稱,而草書特多,世曰今草,即二王所尚云。
余嘉錫:子敬賞井丹之高潔,故其為人峻整,不交非類。
王獻之書法
王獻之一生的書法藝術并不守舊,且與父不同,字身喜帶長形。王獻之家學淵源,學習勤奮。其詩文書法,為東晉后起之秀。他筆下的草書,下筆熟練、潤秀、飛舞風流,不亞于父親王羲之,父子合稱二王。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里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數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么豐富。因唐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內府的王獻之書跡“僅有存焉”。宋初的書法,并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單著錄王獻之書帖的有七十三件,經后人考證為偽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余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
看了“王獻之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鐘繇歷史人物評價
2.王獻之的故事大全
3.關于王獻之的簡介
4.王獻之勤練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