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淝水之戰
縱觀中國歷史,它是一部戰爭史,無數年了風云變幻,朝代不斷更替,發生過數不盡的戰爭。而在這些戰爭中,不少都非常出名,因為它們都是以少勝多的典型。其中比較出名的就包括淝水之戰,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前秦軍。那么淝水之戰大敗的君主是誰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淝水之戰簡介。
淝水之戰簡介
淝水之戰,發生于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于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前秦軍。
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后秦和后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并且此后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淝水之戰大敗的君主:前秦皇帝符堅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fú)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十六國時期前秦的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堅在位前期勵精圖治,使前秦基本統一北方;但后來在伐晉的“淝水之戰”中大敗,自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鮮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后被羌人姚萇所殺,終年48歲。
淝水之戰發生在合肥市肥西縣以北的東記河上。它鄰近安徽壽縣。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嶺。同源而異歸:向西北流者,經200里,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
三國時,魏將張遼曾敗孫權于淝水。東晉時,謝玄亦敗苻堅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戰場。特別是東晉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他族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后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后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淝水之戰影響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后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中國南北分立的局面繼續維持。東晉乘勝北伐,收回黃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謝安去世和前線主帥謝玄退隱而轉為守勢。
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后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淝水之戰的結果使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
從長期看,淝水之戰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并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后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從“五胡亂華”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