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合陂之戰的背景原因
時間:
志藝2
兩晉
公元395年,北魏與后燕在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北),史稱“參合陂之戰”。北魏、后燕主帥分別為拓跋珪和慕容寶,最終北魏獲勝,后燕也離亡國不遠了。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參合陂之戰的背景原因,歡迎大家閱讀。
參合陂之戰簡介
參合陂之戰是十六國后期,北魏在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北,一說在今山西陽高)大敗后燕的一場重大戰役。登國十年(395年)五月至十一月,后燕太子慕容寶率領八萬后燕軍進攻北魏。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采取“敵進我退,誘敵深入,拖而不打”的戰略,渡黃河南下,與后燕軍隊隔河對峙。后燕軍隊長途跋涉,不能速戰速決,加之天氣漸冷,又誤信慕容垂去世的消息,決定撤兵。被拓跋珪率領的二萬北魏軍在參合陂大敗。這場戰役加速了后燕的滅亡,也奠定了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參合陂之戰的背景原因
384年,慕容垂恢復燕國,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建年號為燕元,史稱后燕。登國元年(386年),慕容垂稱帝;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為了稱霸北方,兩國互相殘殺。魏燕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北)之戰,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發生的。
鮮卑慕容部與拓跋部世為婚姻,所以慕容垂起初支持拓跋珪征服獨孤部及賀蘭部,統一內部,復國建魏,以作為其控扼塞北諸部的附屬之國。等到北魏勢力日漸雄厚,欲謀獨立,屢犯臣服于后燕的邊塞諸部族,雙方相始反目,從此結下仇怨。
看了“參合陂之戰的背景原因”還想看:
1.參合陂之戰的背景原因有什么
2.參合陂之戰的過程及影響
3.歷史上的枋頭之戰
4.北周滅北齊之戰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