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官制介紹
官職是指在國家機構中擔任一定職務的官吏,這里面有職官的名稱、職權范圍和品級地位等方面的內容。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晉朝官職介紹。
晉朝官職:丞相
以中樞官而論,晉初不置丞相?;莸塾揽翟?公元300年),改 司徒為 丞相。永寧元年(公元301年),罷丞相,復置司徒。其后,宋,齊,梁,陳各朝,司徒與丞相(相同)廢置不一。
《通典·職官三》云:晉惠帝永寧元年,廢丞相,復置司徒。(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罷司徒,而丞相則與司徒不并置矣。其后或有相國,或有丞相,省置無恒。而中書監令,掌管機要,多為宰相之任,自魏晉以來,相國、丞相多非尋常人之職……宋孝武帝,初唯以南郡王義宣為丞相,而司徒府始如故,亦有相國。齊丞相不用人,以為贈官。梁罷相國,置丞相;罷丞相,置司徒。陳又置相國,位列丞相上,與丞相并為贈官。
晉之丞相如趙王倫、梁王彤、成都王穎、南陽王保以及王敦、王導等人,都是獨攬大權。他們上脅天子,下壓群臣,不遵守尋常人臣的職分。這種情況是漢末曹操當丞相以來所造成的。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有一種共同的特殊現象,就是宰相無定員,無定名,也無定職。兩晉諸王及王敦、王導等人任“丞相”,皆因人而設,并非定職,有時在制度上不設這種官,而在習慣上有這種官。但是,其中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凡是真正總攬大權的,都必須加上錄尚書事的稱號。因為其他宰相,可能不處理日常公務,也可能不問小事,錄尚書事則是一切公文都必須經他審閱,即使是威望極重的權臣,也不能不兼此稱號,才能保證事權的高度集中。
晉朝官職:八公
《晉書·職官志》說,晉武帝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司馬)孚為 太宰(避司馬師諱,改 太師為太宰),鄭沖為 太傅,王祥為 太保,義陽王(司馬)望為 太尉,何曾為 司徒,荀為 司空,石苞為 大司馬,陳騫為 大,凡八公同時并置”。“所謂八公同辰,攀云附翼者也。”這“八公”在政治上的地位如何?《晉紀總論》六臣注說:“皆蕭然自放,機爾無為,名稱摽著、上議以正朝廷者,則蒙虛談之名”。這是東晉后期干寶誤解。八公屬官卻不少,有長史、西閣、東閣祭酒、西曹東曹掾、戶曹、倉曹、賊曹屬各1人,每曹皆置御屬、令史,學干。保衛諸“公”的,有武賁12人。八公之置,不只是為了遵崇世族中門望特高的人而已。晉武帝派侍中任愷與這些元老聯系,他們也參議朝政,只是年高體弱不參加日常執政,與南北朝后三公不再設官署、幕僚參政有區別。在晉朝三公依然有執政官,比如太保衛瓘錄尚書事、司空張華作為公輔都參與執政,與司徒王導都是三公任宰相。
晉朝官職:位從公
這是曹魏的舊制。凡是 開府儀同三司,都是位從公。開府儀同三司有驃騎、車騎、衛、伏波、撫軍、都護、鎮軍、中軍、四征、四鎮、龍驤、典軍、上軍、輔國等大。若是左右光錄大夫、光錄大夫開府治事的,都算是位從公。所謂“開府”,是指開設府第,設官置吏;儀同三司是說儀仗同于太尉、司徒、司空。
八公及開府位從公者,品秩第一。驃騎以下及諸大,既不開府,又非持節都督者,品秩第二。東晉元帝建武初置督軍御史,以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為次,督諸軍為下。持節以使持節為上,持節為次,假節為下。使持節有權殺二千石以下之官;持節有權殺無官位的平民,若在用兵作戰時,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只能誅殺犯軍令的人。
晉朝官職:九卿職權
光祿勛,統武賁中郎將、羽林郎將、冗從仆射、羽林左監、五官左右中郎將、東園將、太官、御府、守宮、黃門、掖廷、清商、華林園、暴室等令。晉哀帝興寧二年(公元364年),省光祿勛,并入司徒。孝武寧康元年(公元373年)再置光祿勛。
衛尉、統武庫、公車、衛士、諸冶等令,以及左右都侯,南北東西督冶掾(冶,各本作“治”,殿本作“冶”,《職官分記》卷19引也作“冶”,今從)等。到東晉,省衛尉。
太仆,統轄典農、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車府典牧、乘黃廄、驊騮廄、龍馬廄等令。典牧又別置羊牧丞。自東晉以后,太仆或置或省。
廷尉,主管刑法獄訟,屬官有正、監、評,并有律博士員。
大鴻臚,所統轄有大行、典客、園池,華林園(據《 晉書·職宮》載,光祿勛也轄華林園)、鉤盾等令,又有青宮列丞、鄴玄武苑丞。東晉以后,有事則置,無事則省。
宗正,掌管皇族宗人圖諜,又統太醫令史,另有司牧掾員。東晉哀帝時并入太常,太醫歸門下省。
大司農,統領太倉、籍田、導官三令以及襄國都水長、東西南北部護漕掾。東晉時,哀帝省去襄國都水長,孝武帝復置。
少府,統轄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黃左右藏、左校、甄官、平準、奚官等令以及左校坊、鄴中黃左右藏、油官等丞。自東晉以后,只置一尚方。將作大匠有事則置,無事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