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亂的歷史介紹
永嘉之亂是指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的亂事。西晉惠帝時,朝廷腐敗,發生八王之亂。下面是永嘉之亂的歷史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從東漢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漢王朝的軍事征服以及他們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力不足而對各少數民族的招誘。與此同時,周邊各少數民族勢力的消長變化也引起一些民族遷徙。魏晉之際,在北方漢族人口銳減的情況下,胡族內遷形成高潮。在這過程中,內遷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歷史上泛稱為「五胡」。
西晉初年,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關中一帶,居住著許多處于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少數民族,「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百萬余口,「戎狄居半」。在漢族的影響下,這些內遷的外族逐漸由游牧轉向農業定居,胡漢文化相互影響滲透。但在交融的同時,胡漢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漢人的奴婢,而不少漢人也相繼淪為胡人奴婢。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當軍作戰,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員押往他鄉出賣,因而激起了境內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層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實行割據。連續不斷的胡族內遷引起胡漢雙方的矛盾,嚴重動搖了西晉政權的統治根基,大規模的暴動有一觸即發之勢。
當時西晉一些官僚也察覺到形勢的嚴重性,于是便有以郭欽、江統為代表,提出「徙戎」的主張。他們建議用武力將內遷的胡族強制徙遷回原住地,并以「內諸夏而外夷狄」的辦法隔絕胡漢接觸,來防止胡人的反抗。但由于各族內遷及胡漢雜居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因而徙戎的主張無法實施。
而此時的西晉王朝卻禍起蕭墻。在統治集團內部,西晉諸王為爭奪中央最高權力,發生了一連串的相互殘殺和戰爭,歷時16年之久,史稱“八王之亂”。這場大惡斗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生產遭到破壞,數十萬人民喪失了生命,許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毀。不少人饑餓而死。人民又重新陷于苦難的深淵,掀起了大規模的流亡的浪潮。尤其是諸王利用少數民族的貴族參加這場混戰,造成了嚴重的后果。而晉室內部腐敗至極,地方防務不修,連年天災人禍,西晉王朝搖搖欲墜,遇上強悍的胡人遂一推即倒。
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反晉,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是為懷帝,改元永嘉。劉淵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劉淵,字元海,新興縣匈奴人,冒頓之后,曹魏時改姓劉,祖父為南匈奴單于,父劉豹為匈奴左部帥。西晉太康末劉淵為北部都尉,后為建威,五部大都督,受晉封為漢光鄉侯。起兵反晉后自稱漢王,永嘉二年(308年)正式稱帝。
劉淵死后,其子劉聰繼位。次年,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兵攻陷西晉京師洛陽,俘虜了晉懷帝。縱兵燒掠,殺王公士民三萬余人。史稱「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后不久,懷帝被匈奴人所殺,其侄愍帝被擁立于長安。但這時皇室、世族已紛紛遷至江南,西晉王朝名存實亡。到了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長安,俘虜了愍帝,西晉至此宣告滅亡。而實際上,永嘉之亂早已決定了西晉覆滅的命運。從武帝篡魏,到愍帝出降,西晉國祚僅歷五十一年。西晉表面上雖是亡于胡人之手,其實自西晉建立以來,其施政缺失甚多,使政局混亂,內戰不休,速亡乃自然不過的事。
永嘉之亂對中國文化格局的影響
永嘉以后,北方士族大量南遷江左,它使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國文化第一次移向長江流域,改變了以前重北輕南的文化格局。在此以前,南方文化遠不能與北方相提并論,至此以后,不僅南北經學在研治方法和總的學風上因南北對峙而呈現明顯的差異,而且在文學、佛學、道教、書法、美術、音樂等方面也因風格不同而相映成輝。朱維錚先生認為:“把空間分布作為學術派分的畛域,始于南北朝。”南方文化之所以在南北朝時期能夠與北方文化并駕齊驅,實源于永嘉時期北方士族的南遷,譚其驤先生指出:永嘉以后,“中原遺黎南渡,雖為民族一般之趨勢,然其間要以冠冕縉紳之流尤盛……考東晉、南朝雖立國江左,然其廟堂卿相,要皆以過江中州人士及其后裔任之……自是而后,東南人物聲教之盛,遂凌駕北土而上之。”指出了南遷士族對江南文化的貢獻。所謂“南學”實際上是由南遷文化發展而來的,永嘉以后的江南學風以南遷士族的學風為主流。
延伸閱讀:
史家謂永嘉之亂為中國歷史上巨大的風暴,在此以前,中國本部的空間,全以漢民族活動為中心的歷史,但自懷、愍二帝被擄北去,晉室南渡後,北方便成為胡族活動的大舞臺。自匈奴劉氏興起,五胡便展開連串的建國運動,彼此混戰不休,令中原人民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加上戰爭阻礙生產,使開發近千年的中原淪為白骨蔽野之地。此亦為異族首次入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