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歷史的成語故事
成語諺語是語言中歷史悠久,經過長時間篩選和提煉出來的固定的語言形式,是一個國家或民族語言的精華所在,能夠從多個角度充分反映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包括生態文化、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質文化和社會文化。你知道哪些歷史成語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古代歷史成語典故
八王之亂
西晉宗室八位諸侯王間進行的一場混戰。公元290年,司馬衷即位為晉惠帝,皇后賈南風除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廢除太子。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囧廢賈后,之后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等為爭奪皇位展開廝殺。最終司馬越毒死晉惠帝,立司馬熾為帝,西晉從此衰落。
淝水之戰
十六國時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堅率80萬軍隊攻打東晉,秦晉兩軍夾淝水對陣。東晉以謝安之之侄謝玄率8萬北府兵迎擊。晉軍要求秦軍后撤,以便渡河一決勝負,秦軍撤退之際,晉軍渡水突擊,秦軍大敗,連聽到“風聲鶴唳”也以為是晉軍到了。此戰直接導致前奏衰亡,東晉則此后數十年間再無外族侵略
南北朝
中國歷史一段較長的分裂時期。南朝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公元420年,東晉將領劉裕登基,國號“宋”,統治南方。北方的北魏公元439年統一了北方。南北政權分統天下百余年。
楊堅建隋
公元581年,楊堅滅北周,稱帝,改國號隋,為隋文帝,建都長安。楊堅登基后,節儉肅貪,穩定政權,進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績是,廢除了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創了科舉制。公元589年,隋文帝消滅了南朝的最后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270年(東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李淵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長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齊王元吉。長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懼怕李世民的勢力,屢次設計謀殺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門,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開啟了著名的貞觀盛世。
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現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要尊重自然規律。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
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