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中原的典故
問鼎中原,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問鼎中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問鼎中原的解釋
[釋義] 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問鼎中原的故事
楚國是南方一大國,經濟、軍事力量都很強。楚在周初以子男爵位受封,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 年)要求隋國向周王請求,提升他的爵位。隋國君向周桓王轉達楚人的要求,周桓王不準。楚王熊通生氣說:“我的先祖鬻熊還是你文王的老師哩,成王封我子男土地,現在蠻夷都歸服了我,你不提升,我自己提升。”于是在他即位的第37年(公元前704年)自立為王,死后后人加一謚為武王。這是除周王外,諸侯國稱王之始。表示楚要與周王抗衡。
楚國的北上先后受到齊桓公和晉文公兩位霸主的打擊,一直未能如愿。魯文公十四年,楚武王的四世孫莊王侶繼父穆王即位,楚國在中原才得以一顯身手。
楚莊王上臺時,晉文公、秦穆公均已死去。齊國沒有什么作為。楚莊王雖是少年即位,卻是有心計、有作為的一位能人。他即位之初,不大講話,以觀政治動向,有"三年不言"之說。他的老師斗克和公子燮專政,與令尹子孔、潘崇爭權。莊王利用廬大夫戢黎殺掉斗克、公子燮,內亂才稍平定。
莊王即位初年還遇著兩大問題:一是天災,百姓缺糧;二是西北部的戎人不斷進逼。莊王決定先解除戎族的威脅。在楚莊王三年(前611年)秋,起兵伐戎族人中為害最大的庸人。庸人居住于今湖北竹山縣境。楚軍缺糧,官兵同吃一樣的飯食,急行軍到達戰場。楚軍根據庸人輕敵的弱點,先偽裝失敗,以麻痹敵人。庸人認為楚軍不堪一擊,不設防。
楚大軍突襲,一舉滅掉庸人。庸人被滅,其他跟著叛楚的部族,又紛紛歸順楚人。
楚國內部安定,戎族歸服,莊王于是北上爭奪霸主。楚莊王六年(公元前608年)進攻陳國、宋國。晉趙盾率軍相救,在北林(今鄭州市西南)與楚軍相遇,楚人活捉了晉大夫解楊,晉被迫迅速退兵。次年春,楚國指使鄭國進攻宋國,大敗宋軍。晉國在這年夏天糾合宋、衛、陳三國軍隊準備攻鄭,以為宋報仇。楚人聞訊后,將大軍開到鄭國都城下等待晉國聯軍,趙盾率領的四國聯軍竟不敢前來就退了回去。
楚軍兩次對晉國占上風,莊王也就掌握了晉國的虛實,大膽北上。
楚莊王八年(前606年),楚莊王率領楚軍進攻地處伊洛地區的陸渾之戎,順勢將大軍開進周王室的國土上,列好陣勢。周定王忙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卻向他打聽周王九鼎的大小輕重。九鼎是王權的象征,楚莊王問鼎的大小輕重,用意甚明,是企圖取周而代之。王孫滿知莊王的用心,于是就用話去折服他,說:"在德不在鼎"。并批駁他說:"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莊王聽到王孫滿的話來得硬,楚當時也無力取周而代之,就退兵回國。
莊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邲之戰中一舉擊敗當時楚國以外最強的諸侯晉國,自此楚國強盛一時,不再有敵手。莊王二十年(前594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于蜀(今山東泰安西)會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這次楚國是真正的問鼎中原了,所以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
問鼎中原的鼎是什么意思
鼎,在上古的時期是一種烹飪食物的器物,但是自春秋時期之后,鼎就視為身為地位的象征了。我們在許多成語中也能看到有關于“鼎”的成語,如一言九鼎、鼎鼎有名、問鼎中原、九鼎大呂等。
其中,中原問鼎在春秋時期是一個有標志性的行動。先來看一下,中原問鼎的意思,中原問鼎是指比喻有私心,想要把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中原問鼎”這個經典的典故。
自從趙盾處理完晉國的內亂之后,將晉文公最小的兒子為君主,晉國的勢力有了一些恢復。鄭國本來是晉國的附庸國,但是被楚國收入了囊中,于是晉國便攻打鄭國,又把鄭國搶了回來。楚國當然不樂意了,楚莊王便學晉國,攻打晉國的附庸國陸渾戎,楚莊王一直打到了周天子的地盤—洛陽。楚莊王在這里停了下來,為什么要停下來,因為楚莊王想要示威。這回輪到周天子害怕了,自己本來沒上位多久,楚王又帶了那么軍隊來到自己的地盤。于是,周天子便派王孫滿去安撫楚王。王孫滿一來到,楚王就問他關于九鼎的事情。王孫滿心里非常吃驚,但是他還是保持淡定的姿態,回答他說:“統治國家在于德再則才是鼎。”之后,他又說了鼎的來歷和傳承的過程,還說了九鼎是上天的安排不可以隨便問的。楚莊王聽了之后無話可說,便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