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的歷史典故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一鼓作氣的歷史典故,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一鼓作氣的歷史典故: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
魯莊公認為齊國一再欺負他們,忍無可忍,決心跟齊國決一死戰,便親自率領軍隊前往應戰。齊國進攻魯國,也激起魯國人民的憤慨。有個魯國人叫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要求參加抗齊的戰爭,魯莊公見他智勇雙全,深謀遠慮,就同意他一同參加戰斗。
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擺開陣勢,準備大戰一場。齊軍仗著人多,一開始就擂響了戰鼓,發動進攻。魯莊公也準備下令反擊,曹劌連忙阻止,說:“還不到時候呢!”
當齊軍擂響第二通戰鼓的時候,曹劌還是叫魯莊公按兵不動。魯軍將士看到齊軍張牙舞爪的樣子,氣得摩拳擦掌,但是沒有主帥的命令,只好憋著氣等待。
齊軍主帥看魯軍毫無動靜,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劌仍然按兵不動。
齊軍三次準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士氣大減,非常疲憊,情緒頓時低落下去,認為魯軍不會再打了,士兵們紛紛坐下來歇息,隊伍也開始松散下來。
這時,曹劌當機立斷,對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下令反攻!”
魯軍陣地上響起了雨點般的戰鼓聲,早就摩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像猛虎下山般撲了過去。齊軍還沒有來得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
戰爭勝利后,魯莊公疑惑地問曹劌:“為何要在第三次擊鼓后,我軍才可以進攻敵軍?”
曹劌解釋說:“打仗這件事,全憑士氣。對方擂第一通鼓的時候,士氣最旺;第二通鼓,士氣已經減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氣已經泄沒了。對方泄氣的時候,我們的士兵卻鼓足士氣,用士氣旺盛的軍隊去進攻松懈疲乏的軍隊,那當然能取勝啦!”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看見他們逃亡時的車輪軌跡很混亂,而且戰旗也倒了,說明是倉皇逃竄,沒有預先埋伏兵力,我這才放心追擊。”
魯莊公聽完這番解釋后,恍然大悟,連連稱贊曹劌想得周到。——《左傳·莊公十年》
相關人物介紹:
1、曹劌
曹劌,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今山東省東平縣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魯莊公十年,齊攻魯,劌求見請取信于民后戰,作戰時隨從指揮,大敗齊師,一鼓作氣之典出于此。
《史記·刺客列傳》載:“曹沬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沬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沬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沬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以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
2、魯莊公
魯莊公(前706年―前662年),姬姓,魯氏,名同,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十六任君主。他為魯桓公的兒子,承襲魯桓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魯莊公八年,齊公子糾與管仲逃到魯國。次年齊桓公發兵擊敗魯國,魯國殺子糾(《左傳》稱“齊人取子糾殺之”)。齊向魯索回管仲,魯人施伯認為齊欲重用管仲,將會對魯不利,勸莊公殺管仲,莊公不聽,把管仲歸還齊。
魯莊公十年春,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相遇。魯莊公采用曹劌人建議,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后乘勝追擊,直逼齊國國都,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
魯莊公十三年,魯莊公會齊桓公于柯,曹沫劫持齊桓公,逼他退還齊侵占魯的土地,桓公答應后才釋放他。桓公欲背約,管仲諫之,終于歸還齊侵占魯的土地。
莊公的夫人哀姜是齊國人,無子。莊公臨死前欲立庶子斑(或作般)為嗣君,莊公弟叔牙建議立長弟慶父,另一弟季友則支持立斑,季友以莊公之名逼叔牙飲毒酒自殺死。
魯莊公三十二年八月,莊公病逝,季友立子斑為君,十月慶父殺子斑,立莊公另一庶子啟為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