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袖之癖的典故
成語斷袖之癖的意思是泛指有有同性愛好的人和事,同余桃之癖、龍陽之癖等。原指男子的同性戀行為,現男女不限。后來“斷袖之癖”用來那么,成語斷袖之癖的主人公是誰? 斷袖之癖有啥典故?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斷袖之癖的典故:西漢建平二年,有一天,漢哀帝下朝回宮,看到殿前站著一個人,正在傳漏報時,哀帝隨口問:“那不是舍人董賢嗎?”那人忙叩頭道:“正是小臣董賢。”董賢是御史董恭的兒子,在漢哀帝劉欣還是太子時曾當過太子舍人。
就是這一瞥,哀帝忽然發現,幾年不見,董賢越長越俊俏了,比六宮粉黛還要漂亮,漢哀帝半天回不過神來,心想:“世間竟有如此‘美貌’的男子,就是后宮粉黛也難與其媲美!”他不禁大為喜愛,命他隨身侍從。
于是,他悄悄打聽了一下,記下了這個叫做董賢的郎官。又有一次,輪到董賢傳報時辰,哀帝從殿中看見董賢后,又一次被“驚艷”。這一次,他再也不能讓自己錯過機會,隨即將董賢召入殿中,讓其坐到自己腿上,與之促膝而談,并當下授董賢黃門郎的官職,讓他隨侍左右。
自此,董賢開端了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別樣生活。從此,漢哀帝與董賢同車而乘,同榻而眠。
有一日,董賢與哀帝同眠共枕。董賢夢酣,頭部不自覺地枕到了哀帝的衣袖上。哀帝醒后打算起身,不過董賢尚在夢中,哀帝實在不忍心打攪了“心愛之人”的好夢,便命人用刀將自己的衣袖割斷。從此,在“龍陽之好”以外,人們又為形容古今人物的同性之戀找到了一個雅稱——“斷袖之癖”,或者直稱為“斷袖”。
所以后人把寵愛男色,稱作“斷袖癖”。當時宮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斷一只衣袖。待董賢醒來,見身下壓著哀帝的斷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從此越發柔媚,須臾不離帝側。后人將同性戀雅稱為“斷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
延伸閱讀:
成語斷袖之癖的主人公是西漢時期的漢哀帝劉欣。
漢哀帝劉欣(前25年-前1年8月15日),字和,漢元帝劉奭之孫,漢成帝劉驁之侄,定陶恭王劉康之子,母丁姬,西漢第十三位皇帝,在位7年。據說,一天哀帝早晨醒來,見董賢還睡著,哀帝欲將衣袖掣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可是衣袖被董賢的身體壓住,不能取出。但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來,情急之下,哀帝竟從床頭拔出佩刀,將衣袖割斷,然后悄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