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漸的歷史典故
防微杜漸 。指在壞思想、壞事或錯誤剛冒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不讓其發展下去。下面下面為大家介紹防微杜漸的歷史典故。
東漢和帝時,竇太后親臨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長竇憲掌握大權,官員們爭著逢迎巴結,因此政局混亂不堪。竇氏家族仗勢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沒有人敢揭發他們的惡行。當時的司徒(相當丞相)丁鴻借著日蝕出現的機會,向和帝密奏說:『太陽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
日蝕出現,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奪君王的權力,陛下千萬要小心。在歷史上記載,日蝕出現了三十六次,國君被臣子殺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為臣子的權力太大了!』他控訴竇憲仗著太后的權勢,包攬朝政,獨斷專行,連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接著他又說:『日蝕的出現,是上天在警誡我們,我們就應該注意危害國家的災禍發生。
穿破巖石的水,一開始都是涓涓細流,長到天上的大樹,也是由剛露芽的小樹長成的。人們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禍患。如果陛下能親自處理朝政,從小地方著手,在禍患還在萌芽的時候消除它,這樣就能夠安定漢室王朝,國泰民安。』”
相關人物:
竇太后(?~前135年),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恒的皇后,其長子劉啟(漢景帝)即位后,被尊為皇太后,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被尊為太皇太后。其出身貧寒,后被選入宮中,呂后將一些宮女分給諸侯王時,竇氏被分給了代王(后來的漢文帝)。與代王育有一女二男,長子劉啟即后來的漢景帝,小兒子是梁王劉武。竇太后是西漢杰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道家治國理念的積極倡導者和大漢帝國四百年風云江山的奠基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竇憲(?-92年),字伯度,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東漢開國功臣竇融曾孫,東漢外戚、權臣、名將。建初二年(77年),漢章帝立竇憲之妹為皇后。竇憲、竇篤兄弟親幸,“賞賜累積,寵貴日盛,自王、主及陰、馬諸家,莫不畏憚”。永元元年(89年)竇憲派遣刺客刺殺太后幸臣劉暢,嫁禍蔡倫,后因事泄獲罪,被囚于宮內。竇憲恐懼,請求出擊北匈奴以贖死。永元三年(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里進攻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竇憲既破匈奴,權震朝廷,遂陰圖篡漢。漢和帝知其陰謀,與中常侍鄭眾計殺竇憲。永元四年(92年),和帝命令逮捕其黨羽,沒收大印綬,改封為冠軍侯,后將竇憲賜死。
延伸閱讀:
醫學文化
在醫學上,防微杜漸體現了預防為主的原則。中醫十分重視早期診治疾病。《內經》說:“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任何疾病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高明的醫生應該趁疾病輕淺的時候治療,若疾病已到深重,會變得比較棘手?!秲冉洝愤€生動地比喻說:“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因此,中醫把一個醫生是否能對疾病作出早期診斷和治療當作判斷這個醫生醫技是否高明的標準,提出“上工治末病”。上工,即高明的醫生。啟示大家:隱患要及時清除,以免釀生更大禍端;疾病應及早治療,以免給機體帶來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