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勇是出自哪里的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謀,單憑個人勇氣行事的行為。那么匹夫之勇是出自哪里的?
匹夫之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孟子》一書中。“匹夫”這個詞,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專指普通平民男子,而匹夫之勇這個成語帶有貶義的色彩,意思是逞強(qiáng)斗狠、不計后果地蠻干。據(jù)《孟子·梁惠王下》記載,有一次齊宣王對孟子說:“我有個毛病就是喜歡‘勇’”。孟子聽了這話后心想:“人君不可無勇”。“勇”并不是壞毛病,問題在于如何正確地看待“勇”,于是便回答說:“勇,有小勇、大勇之別,希望大王不要好小勇,而要養(yǎng)大勇。”
那么,什么是小勇,什么是大勇呢?孟子說,像一個人手握利劍,瞪大眼睛,高聲吼道:“誰敢抵擋我!”這就是匹夫之勇,是只能對付一人的小勇。而當(dāng)國家而臨強(qiáng)敵和霸權(quán)時,像周文王周武王敢于一怒而率眾奮起抵抗,救民于水火之中,所謂“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這就是大勇。
從孟子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匹夫之勇,是無原則的沖動,是只憑拳頭和武力的血?dú)庵?。而大勇則是孔子所說的義理之勇,也就是基于正義的勇敢;只要正義存于我方,對方即使有千軍萬馬,也會勇往直前,大義凜然,無所畏懼。
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蘇軾,在他的《留侯論》一文中,進(jìn)一步發(fā)揮了孟子的這個觀點(diǎn)。文中寫道:“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yuǎn)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一般人在面臨侮辱和冒犯時,往往一怒之下,便拔劍相斗。這其實(shí)談不上是勇敢。真正勇敢的人,在突然面臨侵犯時,總是鎮(zhèn)定不驚。而且即使是遇到無端的侮辱,也能夠控制自己的憤怒。這是因為他的胸懷博大,修養(yǎng)深厚,可以顧全大局,不計個人些小得失。
匹夫之勇,即是血?dú)庵拢憩F(xiàn)出來的就是,無容人之量,易怒。易怒,也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匹夫之勇的歷史典故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囚禁三年,受盡了恥辱:回國后,他決心自勵圖強(qiáng),立志復(fù)國。22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qiáng),兵馬強(qiáng)壯,將士們又一次向勾踐來請戰(zhàn):“君王,越國的四方民眾,敬愛您就象敬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現(xiàn)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請您再下命令,與吳國決一死戰(zhàn)。”
勾踐答應(yīng)了將士們的請戰(zhàn)要求,把軍士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為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nèi)狈ψ詮?qiáng)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敢,而希望你們步調(diào)一致,同進(jìn)同退。前進(jìn)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后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yīng)有的賞賜。進(jìn)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yīng)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于全體將士斗志十分高漲,終于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匹夫之勇的歷史典故二
項羽雖然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但是司馬遷卻稱贊他說:“當(dāng)年秦國政治腐敗,百姓紛紛起來反抗,項羽在陳涉這個地方領(lǐng)軍對抗......前后只花了三年時間,就把秦國滅掉,然后將得來的天下分封給各王侯貴族,成為稱雄一方的霸主,雖然最后他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但是他的功績偉業(yè),是近古以來還沒有人能做到。”
劉邦做了皇帝以后,在洛陽宮擺設(shè)筵席宴請群臣的時候說:“我之所以能成功,順利取得天下,是因為能夠知道每個人的特長,并且也懂得如何讓他發(fā)揮長處。”然后他問韓信對自己的看法。韓信回答說:“大王您很清楚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與長處,因此您其實(shí)心里明白,說到機(jī)智與才華,其實(shí)是不如項王。不過我曾經(jīng)當(dāng)過他的部下一段時間,對于他的性情、作風(fēng)、才能,了解得比較清楚。項王雖然勇猛善戰(zhàn),一人可以壓倒幾千人,但是卻不知道如何用人,因此一些優(yōu)秀杰出的賢臣良將雖然在他手下,可惜都沒能好好發(fā)揮各自的專長。所以項王雖然很勇猛,卻只是匹夫之勇,做事不懂得深謀遠(yuǎn)慮、三思而行。而大王任用賢人勇將,把天下分封給有功勞的將士,使人人心悅誠服。所以天下終將成為大人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