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言順的歷史成語故事
“名正言順”這個成語出自《論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名正言順的歷史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名正言順的歷史成語故事:
列子名叫列御寇,是戰國初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戰國時代,史疾為韓國出使楚國,楚王問他:“你在研究什么學問?”史疾說:“我在研究列御寇的學問。”楚王問:“列御寇主張什么?”史疾說:“主張正名。”
楚王問:“這可以用來治理國家嗎?”史疾說:“當然可以。”楚王又問:“楚國盜賊很多,用它可以防范盜賊嗎?”回答說:“當然可以。”楚王接著問:“怎么用正名來防盜?”
這時正好有只喜鵲飛來停在屋頂上,史疾說:“請問你們楚國人把這種鳥叫什么?”楚王說:“叫喜鵲。”史疾又問:“叫它烏鴉行嗎?”楚王說:“不行。”
史疾說:“現在大王的國家設有柱國、令尹、司馬、典令等官職,任命官吏時,一定要求他們廉潔奉公,能勝任其職。現在盜賊公然橫行卻不能加以禁止,就因為各個官員不能勝任他的職位,這就叫做:‘烏鴉不稱其為烏鴉,喜鵲不稱其為喜鵲啊!’”
“名正言順”這個成語出自《論語》,表示名義正當,道理就講得通,也表示作事理由充分。
(出自《戰國策?韓策二》)
相關人物介紹:
列御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人。戰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那時,由于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稱為“列子”。
列子的故事:列御寇之齊
列御寇去齊國,中途返回來,遇到伯昏督人。伯昏瞀人說:“為什么剛去就返回來呢?”列御寇說:“我很驚異。”伯昏瞀人說:“為什么驚異?”列御寇說:“吾曾在十家漿鋪飲漿,而有五家先饋贈。”伯昏音人說:“如此,你為什么驚異?”
列御寇說:“內心真誠而有癥結不化,由外表流露出來形成光采,以此鎮服人心,使人輕視權貴和老人,從而招致禍患。賣漿人只是做些飲食買賣,殘余的贏利,得的利潤甚少,所得權勢也輕微,還要如此,何況是萬乘之軍的君主呢?身軀操勞于國事而智慧耗盡干政事,他將委任我以政事而要我達成功效,因此我感到驚異。”伯昏瞀人說:“觀察的很好呀!你在家等著吧,人們會歸附你了!”
沒過幾天又到列子住處,門外的鞋擺滿了。伯昏瞀人面北站著,手杖頓地拄著面夾,站了一會兒,沒有說話就走了。接待賓客的人告訴列子,列子提著鞋,光著腳走出來,到門口,說:“先生既然來了,卻不說點藥石之言嗎?”
回答說:“算了吧,我本來告訴你說人們要歸附你,果然歸附你了。不是你能使人歸附你,而是你不能使人歸附你,你何必因為這種事感到愉快而顯出與眾不同呢!一定要使人們感動,就會動搖你的本性,又是無所謂的事。與你一起交游的人又不告訴你,他們所說的瑣碎的言論,都是害人的。不相互提高覺悟,又怎能相互成熟呢!技巧的人操勞而智慧的人憂慮,無所能而能的人無所追求,吃飽飯的人而不受外物拘束地邀游,飄飄然象沒有拴住的船只,內心空虛而邀游。”
列子的名言: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
“五情好惡,四體安危,世事苦樂,古猶今也,人猶我也。人人相猶,損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憂苦犯性,逸樂順性,斯實所系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賓。但惡夫守命而累實。守名而累實,將恤危亡而不救,豈徒逸樂憂苦之間哉。”
“天哺育眾生但不能承載萬物,地承載萬物但不能施行教化,圣人施行教化但不能違背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被規定后就不能超越各自的地位。”
“善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盡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測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