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聽途說的歷史介紹
道聽途說是一種背離道德準則的行為,而這種行為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不僅是道聽途說,而且四處打聽別人的隱私,然后到處傳說,以此作為生活的樂趣,實乃卑鄙之小人。那么道聽途說的歷史介紹?
道聽途說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陽貨》:“道聽而涂(途)說,德之棄也。”
譯文
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胡亂添加內(nèi)容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選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
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一人名曰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個叫毛空的人。毛空向艾子說:“有一戶人家的一只鴨一次下了100個蛋。”“這不可能!”艾子說。
愛說空話的人說:“是兩只鴨子一次下了100個蛋。”艾子說:“這也不可能。” 愛說空話的人又說:“大概是3只鴨子吧。”艾子還是不信。 愛說空話的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鴨子的數(shù)目,一直加到10只。艾子便說:“你把鴨蛋的數(shù)目減少一些不行嗎?”愛說空話的人說:“那不行!寧增不減。”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又向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有10丈寬,10丈長。”艾子聽了說:“哪有這事,不可能的。”愛說空話的人又說:“那大概有20丈長吧。”
艾子忍不住問道:“世上哪有10丈長、10丈寬的肉呢?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掉到什么地方?你見過嗎?你剛才說的鴨子又是哪一家的?”這個愛說空話的人說:“我是從街上聽來的。”
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涂:通“途”)。意思是:孔子說:“從道途中聽了沒有根據(jù)的話而亂傳,是很不道德的。
故事評價:
典故也就是說:日常生活,從別人的言談之中,聽信為真,而自己沒經(jīng)實證,就隨便地輕易的傳了出去!這樣的做法實在是不負責(zé)任,是可恥的行為!
不分黑與白,人家講了什么,就又信了什么!不分黑白對與錯!又傳了出去!
別人講得話喜歡應(yīng)聲附合,也不分對錯!又傳了出去!像極了長管婦!
所以我們應(yīng)該別亂說話,最好是隱惡揚善!不壞了自己的口德和品德!
道聽途說的歷史示例:
示例
清·李汝珍《鏡花緣》:“妹子道聽途說,不知是否?尚求指示。”
方之《內(nèi)奸》:“我要對黨對同志負責(zé),即使嚴赤、楊曙是內(nèi)奸,我也該對他們負責(zé),不能把~都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