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的歷史典故
枕戈待旦(讀音zhěn gē dài dàn),形容殺敵心切,毫不松懈,時刻準備迎戰。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枕戈待旦的歷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歡。
歷史典故
西晉人祖逖和劉琨都是性格開朗、仗義好俠的志士。年輕時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都喜歡練武健身,立志報效祖國。當時,晉朝表面上還管轄著中原大地,但實際上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了。祖逖和劉琨一談起國家局勢,總是慷慨萬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劉琨談得十分興奮,劉琨不知什么時候睡著了,祖逖卻久久沉浸在談話的興奮之中,不能入睡。荒原上的雄雞叫了起來,祖逖一躍而起,踢醒了劉琨:“聽,這雄雞啼鳴多么振奮人心呀,快起來練劍吧!”于是,兩人操起劍來,在高坡上對舞。從此,他倆每天清早聽到頭一聲鳴叫,一定來到荒原上抖擻神練起劍來。后人還把這段故事總結為聞雞起舞。
劉琨被祖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決心獻身于祖。一次他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國家危難時刻,我經常‘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睡覺一直到天明),立志報國,常擔心落在祖逖后邊,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頭了!”后來人們用這個詞來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釋義】戈:古代的一種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著武器躺著,等待天亮。形容殺敵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時刻準備迎戰。
【出處】《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反義】醉生夢死、高枕無憂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連動式
相關人物
劉琨相貌俊朗,溫潤儒雅,才華出眾,神采奕奕。少年時即有“俊朗”之美譽,以雄豪著名。與他兄長劉輿并稱“洛中奕奕,慶孫、越石”。他聽說好友祖逖被任用,曾與親故寫信說:“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晉書·祖逖傳》還記載過他和祖逖共被同寢,夜間聞雞起舞的故事。懷帝永嘉元年 (307),劉琨為并州刺史,但“善于懷撫,而短于控御,一日之中,雖歸者數千,去者亦以相繼”(《晉書·劉琨傳》)。
后又誤信讒言,被佞人所乘,敗于劉聰,父母亦皆遇害。愍帝建興三年 (315),劉琨為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諸軍事,但不久又敗于石勒。敗后投奔幽州刺史鮮卑人段匹磾,相約共同扶助晉室。后因段匹磾的部下末波暗通石勒,俘獲琨子劉群,并迫使劉群作書約琨為內應反對段匹磾。事泄,劉琨被段匹磾殺害。《隋書·經籍志》有《劉琨集》 9卷,又《別集》12卷,均佚。明代張溥輯為《劉中山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陽逎縣(今河北淶水)人。北州舊姓,東晉初期著名的北伐將領。著名的“聞雞起舞”就是他和劉琨的故事。曾一度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后因朝廷內亂,在他死后北伐功敗垂成。祖逖亦是一位極受人民愛戴的將領,他死后,所轄的豫州人人都好像父母離世那樣悲傷。321年,祖逖因朝廷內明爭暗斗,國事日非,憂憤而死,追贈車騎,部眾被弟弟祖約接掌。死后,北伐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