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咎有什么故事
既往不咎(jì wǎng bú jiù),漢語成語,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既往不咎有什么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既往不咎故事
春秋時期,魯哀公對祭祀土地神這件事情非常重視。在國家遇到外敵侵擾而出兵打仗時,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帶在身上。他認為土地神對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有著很強的支配作用,因而對它十分虔誠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個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么木材比較好呢?這個問題卻難倒了魯哀公。
有一天,魯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學生宰我找來,問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后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認為宰我的答復非常荒唐,毫無根據,于是把他叫來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孔子語重心長地對宰我說:已經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釋了;已經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勸諫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責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今后你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在國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裝懂。不然,一旦話說出口,后悔就來不及了。后來,人們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過去做錯了的事不再加以責備。既,已經;往,過去;咎,責備。
相關人物
魯哀公,即姬將,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二十六任君主。他為魯定公兒子,承襲魯定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27年。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漢族,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貢前面。曾從孔子周游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齊國、楚國。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宰予后來當了臨 大夫,又說其參與田常作亂而被陳恒所殺,但唐代司馬貞疑此說把闞止(亦字子我)當宰予。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齊侯”,宋代追封為“臨 公”,后改稱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宰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渡壓迫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弄殺。他的學說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學生達三千人,賢良72人。他主張“因材施教”,教育學生要“溫故而知新”,把學和思結合起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講學的材料。他使得這些瀕臨滅絕的官學通過私家講學流傳發揚光大,從而哺育戰國百家諸子,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的光輝開端,這是孔子重大的歷史功績。
既往不咎解釋
【注音】jì wǎng bú jiù
【解釋】既:已經;往:過去;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易錯點】既往不(究)
【年代】古代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對以往的錯不再責備
【結構】主謂式
【同義詞】不咎既往
【反義詞】賞罰分明、信賞必罰
【近義詞】風僝雨僽、爭先恐后、黃皮寡瘦、仁者必壽、不恥最后、揎拳捋袖、綠肥紅瘦、英雄入彀、期頤之壽、禮不親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