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之力的歷史成語典故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嚴重局勢的力量。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回天之力的歷史成語典故,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回天之力的歷史成語典故:
張玄素任景州錄事參軍時,唐太宗召見他,詢問他為政之道。張玄素說:“隋煬帝喜歡專斷大小事務,不信任大臣,以一個人的智慧來決斷天下的事,最終走向了滅亡!陛下要是能夠謹慎選擇大臣,觀察和考核他們的政績而加以賞罰,何必憂慮國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觀察到隋末戰亂不止,其實真正想奪取天下的不過就那十幾個人,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數都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家鄉,等待著歸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為什么作亂,只是人君不會安撫而已!”太宗就擢升他為侍御史。
貞觀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陽宮乾陽殿。張玄素說:“我曾經見過隋朝修宮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兩千人拉一根大木,鐵做的車轂走不了幾里就壞了,需要幾百人抬著備用的車轂跟著,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從前阿房宮修成了,秦朝就滅亡了;章華宮修成了,楚國也衰敗了;乾陽殿完工了,隋朝也解體了。現在我們國力不及隋朝,百姓剛剛遭受戰亂——我恐怕陛下的過錯比隋煬帝還大。”太宗說:“你說我還不如隋煬帝了嗎?”就停修了。
魏征知道了,說:“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
發音 huí tiān zhī lì
釋義 回天:比喻極難辦到的事情。原比喻言論正確,極有力量,影響深遠。現多比喻能挽回嚴重局勢的力量。
回天:形容力量大,能扭轉難以挽回的局面。泛指能挽回局勢的極大力量
出處 《魏書·帝紀篇末史臣總論》:“佞閹處當軸之權,婢媼擅回天之力,賣官鬻獄,亂政淫刑。”《新唐書·張玄素傳》:“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
反義詞 回天乏術
用法 作主語、賓語;指力量巨大。
相關人物介紹:
張玄素是唐太宗時著名諫臣。早在隋末,就以清廉著稱。隋末河北竇建德攻陷景城,張玄素時任景城縣戶曹,被執,將要被殺。景城百姓一千余人為他請命,竇建德于是任命他為治書侍御史和黃門侍郎。唐朝平定竇建德后,張玄素成為唐朝官吏。唐太宗聞其清名,特召見垂詢政事。他建議唐太宗吸取歷史成敗經驗,受到太宗的重用。
張玄素初仕于隋朝,為景城縣(今河北滄州市西景城)戶曹。隋末天下大亂,群雄蜂起,活動于今河北地區的竇建德攻陷景城。將張玄素逮捕,準備殺死。這時城中有千余人請求代他而死,并對竇建德說:"此人清慎若是,今倘殺之,乃無天也。"竇建德聽后命人給張玄素松綁,并封他為治書侍御史。但張玄素以隋臣自居,卻封不受,后張玄素聽說隋煬帝在江都被殺,才接受竇建德委任,為黃門侍郎。
唐滅竇建德,張玄素歸唐,被授為景城都督錄事參軍。唐太宗李世民久聞張玄素的名字,即位后特召見張玄素,向他征詢為政之道。張玄素認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親理政務,而君主親理玫務,口斷十事,有五條錯誤即不好辦。一日之中,君主不止斷十件事,往往口理萬機,這樣日積月累錯誤就積存多了,而錯誤多了國家就要滅亡的。所以張玄素建議唐太宗要廣用賢良,使各官吏奉職守法,并能安撫百姓,小心謹慎,就會成為一個堯舜也無法相比的君主。唐太宗很欣賞張玄素的這番議論,于是提升他為侍御史,不久又遷給事中。
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下詔發兵修洛陽宮乾陽殿,以備巡奉。張玄素聞訊上書諫奏,認為當時"承百王之末,屈凋弊之余,必欲節之以禮制,陛下宜以身為先。"否則"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及乾陽畢功,隋人解體。"唐太宗看奏章后非常生氣,對張玄素說:"卿謂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張玄素回答說"若此殿卒興,所謂同歸于亂。"又說:"今若遵舊制,即是隋役復興,五六年間,趨舍頓異,何以昭示子孫,光敷四海。"唐太宗聽后非常贊嘆,特賞賜他彩帛二百匹。
唐太宗因張玄素忠直,遷他為東宮(太子住東宮)少詹事兼右庶子,讓他去輔佐太子。時太子李承乾游玩不學,張玄素任職東宮后即上書諫勸他。張玄素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茍違天道.人神同棄。…'。慎終如始,猶懼漸衰,始尚不慎,終將安保!"但太子不納,繼續游玩如故。貞觀十三年(639年),張玄素又上書諫勸太子,應該"學文以飾其表",不可"騎射數游,酣歌戲玩,茍悅耳目,終穢心神。"太子又不納。
唐太宗因張玄素對太子多次進諫,于是在貞觀十四年(640年),加封他為銀青光祿大夫,兼太子左庶手。但太子劣性不改,一度又游宴深宮,久不見賓客。張玄素又上書諫勸太子應以國事為重,引見宮臣,"廣置群僚,以輔睿德。"張玄素一再進諫引起了太子的討厭,于是派人暗殺他,使他幾乎送命,但他并不引以為訓,仍勸諫不止。太子不知改悔,惡行日盛,終于被唐太宗黜廢。張玄素因是東宮官員被牽連免職。
貞觀十八年(644年),張玄素被朝廷起用為潮州刺史,后又轉遷鄧州刺史。到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年),他以年老致仕,龍朔三年(663年),加授銀青光祿大夫,麟德元年(664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