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裘負薪的典故
“反裘負薪”喻指舍本逐末。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反裘負薪的典故,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反裘負薪的典故:
魏文候是戰國時一位聰明的君王。
有一次魏文侯出游,見路上一個人反穿著一件皮裘(古人穿皮裘以毛朝外為正),背著柴行走。文侯問他:“你為什么要反穿著皮裘背柴呢?”那人說:“因為我太愛惜皮裘上的毛了,怕它被磨掉了。”文侯說:“你難道不知道皮裘的里子要是被磨壞了,皮裘上的毛就會失去依托了嗎?”
第二年,魏國東陽地區上貢了平時十倍的錢糧,大臣們都向文侯祝賀。文侯卻憂心忡忡,說:“這不是一件好事啊。就像那個反穿皮裘背柴的人,因為愛皮裘的毛,忘了皮裘的里子更重要。現在東陽的耕地沒有增加,老百姓的人口沒聽說增多,可是錢糧卻增加十倍,這一定是當地官員盤剝得來的。我聽了心里忐忑不安,擔心這樣下去,國家不能安定,你們為什么要向我祝賀呢?”
拼音: fǎn qiú fù xīn
解釋: 反穿皮襖背柴。形容貧窮勞苦。也比喻為人愚昧,不知本末。同"反裘負芻"。
古人穿皮衣以毛朝外為正,反裘指毛朝里。反穿皮衣,怕的是把皮衣的毛磨掉。
(出自《晏子春秋》《劉向新序·雜事第二》)
相關人物介紹: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公元前445年,繼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韓、趙、魏,被周王與各國正式承認為諸侯,成為封建國家。
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這些出身于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志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是魏武侯的父親,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在戰國時代,魏國西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地處中央,易攻難守。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李悝、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等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余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文侯在位50年,選賢任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 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后世史家著書無不稱贊魏文侯之賢。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更為重要的是,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國的變法工作和法制建設,影響了中國政治兩千年。后來的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魏文侯拜子夏為師,把儒的地位提到了從來未有的高度,達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后世帝王尊儒籠絡知識階級的始作俑者。魏文侯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策略,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經驗是中華帝國的一個經典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