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興嘆的典故
“望洋興嘆”比喻自己能力不夠而感到慚愧甚至無可奈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望洋興嘆的典故,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望洋興嘆的典故: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里有一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的河水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那人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河伯固執地說:“我沒見過北海,我不信。”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
秋天到了,連日的暴雨使大量溪水都匯集到黃河里,黃河的水面頓時闊大起來,隔河望去,連對岸的牛馬都分辨不出來了,十分壯觀。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都在自己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決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順流東下,到了北海。河伯向東望去,見海水茫茫無際,大驚失色,不禁“望洋向若而嘆”(若,海神):“俗話說:‘道理懂得多一點的人,便以為自己比誰都強。’說的就是我啊!我如果不到你這里來看一看,那就糟糕了,我將永遠被那些有學問、有見識的人譏笑。”
后來,人們就用“望洋興嘆”來比喻自己能力不夠而感到慚愧甚至無可奈何。
【詞條】:望洋興嘆。
【發音】:wàng yáng xīng tàn
【原意】:《流沙河認字》第055頁解:成語“望洋興嘆”易生誤解,以為“望洋”就是望著海洋,嘆其浩渺無際。不知道“望洋”為連綿形容詞,義寓聲內,不可扣著字講,所以也允許作“望陽”或者“望羊”。望也不是觀望,以音求之,當即“惘”也。望洋者,迷惘之貌也,既非非用目視不可,亦與海洋無涉。
【釋義】: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興:產生。本意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情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興嘆
【近義詞】:無能為力、無可奈何、鞭長莫及。
【反義詞】:妄自尊大。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歇后語】:對著大海發愁;站在海邊打咳聲——望洋興嘆。
【近義詞】:無能為力、望塵莫及、無可奈何、愛莫能助, 鞭長莫及。
【反義詞】: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出處】: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五》:“千古吟人,望洋興嘆。”
【例子】:佘念祖未到的時候,滿心高興,頗有躍躍欲試的意思,到過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覺得~了。(清·吳趼人《糊涂世界》卷六)
【謎語】:水哉,水哉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莊子·秋水》
【寓言】
實際上,這個典故有很深刻的寓意。莊子所寫的每一篇寓言,都是莊子思想中的精華。這則寓言,意在告訴我們,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騖遠。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