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的典故
“三人成虎”比喻謠言一再被重復,就有可能掩蓋事情的真相,使人信以為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三人成虎的典故,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三人成虎的典故:
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為了使雙方都能信守諾言,在訂立盟約時,往往要將本國的太子交給對方做人質。
有一次,魏王和趙王聯盟,按規定,魏王必須把兒子送到趙國都城邯鄲去做人質。于是,魏王決定派大臣龐蔥陪兒子同去。龐蔥知道魏王是一個偏聽偏信的人,便擔心自己走后,原來反對他的人會制造流言蜚語。臨行前,龐蔥對魏王說:“如果現在有人報告大王,說街上來了一只老虎,您會相信嗎?”魏王回答說:“我不相信。”龐蔥接著問:“如果有第二個人來報告,說大街上跑來一只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如果有兩個人這么說,我就半信半疑了。”龐蔥又問:“那么,如果有第三個人來向您報告,說街上有一只老虎,您信還是不信呢?”魏王答道:“大家都這么說,我當然相信了。”
這時,龐蔥說:“大街上沒有跑來老虎,可是因為有三個人說有,您就真的相信有老虎。我走后,議論我的人一定不少,還希望大王您能明察。”魏王說:“我都知道了,你放心去吧。”龐蔥告別了魏王陪太子到趙國以后,果然有一些人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魏王本來不相信,可是說的人越來越多,魏王就開始懷疑了。
后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編成了“三人成虎”的成語,比喻謠言一再被重復,就有可能掩蓋事情的真相,使人信以為真。
【原文】
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出 處】 《戰國策·魏策二》《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讀 音】sān rén chéng hǔ
【比喻義】比喻流言惑眾,蠱惑人心。
【釋 義】三個人都說街市上有老虎在吃人,別人便以為真有老虎。比喻謠言一再反復,就會使人信以為真。
【用 法】復句式;作分句;含貶義
【近義詞】眾口鑠金、道聽途說、無中生有、以訛傳訛
【反義詞】眼見為實、實事求是
【燈 謎】大夫制迷 春節那天做條謎
【寓意】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的無知,但后世人引申這故事成為成語"三人成虎"或"三人成市虎",借來比喻謠言掩蓋真相的情況。我們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假話傳的次數多了,也能使人誤信為真。
【賞析】本節文字主要通過對話刻劃人物。例如魏王三次答話,由開始不信而說:"否",到將信將疑而說:"疑之",到最終深信不疑而答:"信之",一步一步寫出他對謊言態度的逐漸動搖,寥寥幾筆就把一個缺乏主見、昏庸無能的君王形象勾畫了出來。龐 那一番說話,亦甚有戰國時期人物的特色。當時的貴族大臣,已經不似兩周時期的公卿那樣溫文爾雅,他們說話很多都是直言不諱。龐蔥直接說出他的處境,背后議論他的人,不止三人,三人成虎,讒言的威力更大。他一心希望事先向魏王說明,"愿王察之也",但遇上魏王這樣的昏君,結果龐蔥的憂慮終成事實。龐蔥的話,將他的思想感情毫無掩飾地表現出來,非常富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