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退避三舍
導語: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退避三舍
在齊桓公去世晉文公崛起之前,宋襄公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還是從業績來看,宋襄公都不能夠稱霸。
齊桓公死后,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力量削弱,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因為他的父親立幼子為太子,曾被迫流亡國外十九年,后在秦王的援助下于公元前636年回國即位。他在賢臣的輔佐下,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整頓內政,發展農業、手工業,增強軍隊戰斗力,國力大增。因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復位,獲“尊王”美名。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為營救遭楚攻打的宋國,出兵討伐楚的盟國曹、衛。由于晉取得了齊、秦的支持,楚王意欲退兵,但楚將子玉執意與晉決戰,于是北進抵抗晉兵。晉文公遵守當年對楚王的承諾,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到達城濮(在今山東境內)與楚軍對峙。晉軍利用楚軍的輕敵,殲滅楚軍兩翼,子玉率中軍逃走,晉軍大勝。在這場戰爭中,楚軍在實力上占有優勢,但是由于晉軍善于“伐謀”、“伐交”,并在戰役指導上采取了正確的揚長避短、后發制人的方針,從而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楚軍。
城濮之戰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不久,晉文公會諸侯于踐土,周襄王正式冊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也就是霸主),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由此,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晉文公死后,西方的秦國和南方的楚國相繼強盛起來。秦國原是地處西隅的小國,因為在周平王東遷的過程中護衛有功,獲得了王室的賞賜才逐漸強大起來,在秦穆公時期達到鼎盛。秦穆公于公元前659年即位,非常重視人才,在位期間獲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擊敗晉國,俘虜了晉惠公,又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但在后來的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中敗給晉軍,轉而向西發展。在周襄王時期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于函谷關以西的國家,獲得大片土地。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于是稱霸西戎。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在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