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歷史故事
一起來看看泰國軍事政變背后的歷史,歡迎閱讀!
泰國軍事政變背后的歷史
從1932年至今,軍事政變似乎成為泰國政治難以擺脫的宿命。2014年5月22日,泰國陸軍司令巴育宣布發動軍事政變。這一次,則是他信的胞妹英拉。從1932年實施君主立憲制之后,泰國發生過幾十次軍事政變。但是,自從1946年普密蓬國王登基后,無論多么激烈的爭斗,即便事態惡化到流血沖突的地步,當國王露面,再激憤的民情也會被撫平。
血雨腥風的歷練
現年87歲的普密蓬國王是當今世界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權威最高的君主。他自1946年登基以來,已經歷過22任和50屆內閣,而他親身經歷的20次軍事政變已成世界之最。這個令人咋舌的記錄是空前的,很有可能也是絕后的。
20世紀20年代末,泰國遭遇了經濟危機,泰王拉瑪七世(普密蓬的伯父)出于節省開支的初衷,解雇了大量宮中勞力。這引起了普遍的不滿,再加上當時糟糕的經濟形勢,最終導致了1932年夏天的革命,成立了君主立憲制政府。新政府給了國王兩個選擇:把權力交給議會繼續作國王(君主立憲)或者直接退位。拉瑪七世選擇了保留王位,并于1935年3月2日宣布退位。在他沒有任何子嗣的情況下,繼承權落到了侄子阿南塔頭上。然而,1946年6月9日,21歲的阿南塔神秘地被槍殺于曼谷大王宮的臥室中。被人發現時,他沒戴眼鏡,背躺在床上,前額和后腦都有彈孔,所以不可能是自殺或是官方解釋的那樣:在擦洗手槍時走火而被殺。死亡真相至今仍是個巨大的謎團。就在那一天,年僅19歲的普密蓬臨危受命,繼承了哥哥的王位。
1950年5月5日,普密蓬正式加冕,成為曼谷王朝的拉瑪九世,這個王朝已統治泰國200多年。
可以說,普密蓬是在腥風血雨中走上王位的。當時泰國國內經濟、政治形勢一片混亂,政府內部腐敗蔓延,軍人則隨時企圖發動政變奪權。在普密蓬即位剛一年(1947年),泰國軍方就發動政變趕走了,“二戰”中附逆日本侵略者而一度失勢的軍界強人、陸軍元帥披汶再度得勢。年輕的普密蓬國王生平第一次遭逢政變。
國王的絕對權威
在當今世界的所有君主制國家中,泰國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國家。在這個同時深受宗教信仰和君主統治影響的國家里,國王作為國人的精神和政治領袖,具有極高的權威,對政治的影響力也非常大,這一點,英、日等君主制國家的王室均有所不及。除非有國會上下兩院80%的人同意通過,否則任何一屆政府要想撇下國王通過某個法案都是非常困難的。
1932年,泰國實行君主立憲后,王室、軍隊和政府形成了推動泰國歷史進程的三種力量。泰國樞密院主席炳·廷素拉暖曾表示,“軍隊是馬,政府是騎手,真正的主人是國王”。
按照泰國憲法,國王有任免的權利;立法權雖由國民議會掌握,但國王有權修改、取消、更換憲法;而軍隊僅效忠于國王而非政府。
此外,泰國憲法還規定,人們不能對國王有任何不敬,說王室的壞話是觸犯法律,對王室內部的任何報道都必須是正面的。在泰國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國王、王后的大照片,以及印有王室徽章的黃色旗幟;看電影前要放一個一分鐘的短片,觀眾需要全體起立,向銀幕上的普密蓬國王致意;泰國的電視臺和電臺每天播放《頌圣歌》(歌頌國王的歌曲)。
國王地位的特殊性,使得各種政治力量在權力角逐中都對其不敢小視,因此,他們在政治斗爭中都試圖依靠、利用甚至操縱國王,但是普密蓬并不是任人擺布的木偶。
對于政黨紛爭,王室嚴格保持中立,從不輕易表態和介入,只有在政局迫不得已時,才會出面調停。由于在道義上和情感上極具影響力,王室在關鍵時刻的表態甚至可以挽救政治危局。
20世紀70年代初,陸軍元帥他儂和他的親家巴博司令形成了一個軍人獨裁的家族政權。1972年12月,軍政府拋出了一個新的臨時憲法,規定立法議會完全由軍政府任命,其中2/3的成員應來自軍隊和警察。這一維護獨裁統治的臨時憲法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廣泛抗議。為避免憲法被篡改,1973年10月初,曼谷學生和知識界人士發動了“爭取通過永久憲法運動”,13名散發宣傳單的學生被捕的消息激起了群眾更大的憤慨,抗議示威迅速擴大。10月13日,25萬人在曼谷民主紀念碑前集會,形成泰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反政府示威。
面對政府軍警和示威群眾的緊張對峙,普密蓬決定干預局勢。他通過電視和電臺警告政府,要避免使用武力對付手無寸鐵的學生。但軍事當局不顧國王的勸告,還是向示威的群眾開了槍,造成75人死亡、數百人受傷。普密蓬下令王室衛隊打開宮門,讓被攻擊的學生進入宮中避難,并為他們提供膳食和醫療服務。
當巴博命令軍隊進行更大規模的鎮壓時,陸軍副司令吉·西瓦拉拒絕服從命令。面對這一僵持狀態,普密蓬立即召他儂及其內閣成員進宮,要求他儂和巴博為了民族利益和國家穩定辭去和副職務,最終這兩個臭名昭著的軍事獨裁者被迫流亡國外。國王任命了親王室的法政大學校長訕耶為,組成臨時內閣政府,從而結束了26年的軍人政治時期。
動蕩中的庇護神
20世紀80年代,在陸軍司令炳·廷素拉暖的統治下,泰國出現了少有的和諧、穩定和發展的局面。盡管如此,也沒有完全避免泰國政治中的痼疾——軍人政變。
陸軍司令炳本應于1980年9月底滿60歲時正式退役,但鑒于他的崇高威望和卓著政績,炳的支持者陸軍第一師師長阿鐵等主張炳延長一年陸軍司令的任期。這引起了炳的另一些支持者少壯派軍官組織的不滿。他們認為,這會打亂權力的正常移交,也會影響軍隊的形象。而主張延長的人則認為,炳政府還不夠穩定,陸軍司令一職的交替應謹慎從事。這一主張得到國王的贊成,結果炳的軍職延長了一年。然而,到了1981年初,炳的陸軍司令任期問題再次被提出,支持者主張再延長一年的任期。這一次,少壯派軍官組織不能再容忍了,加之他們對炳的某些親信不滿,于是決定起事。
1981年3月1日晚,少壯派領袖馬農等人趕到炳的住處并將其武裝封鎖,試圖強迫說服炳發動自我政變,并按照他們的意志行事。炳表示了拒絕。與此同時,陸軍副司令訕·集巴滴馬在電臺宣告軍事政變成功,并接管了政府各部門。
普密蓬得知炳被扣押后極為憤怒,于是立即命令政變集團釋放炳,以便國王召見。炳趁機十分巧妙地躲開了監視,拜見了國王,并偕同王室成員一起前往炳的權力基地呵叻,即由阿鐵領導的第二軍區。國王利用該軍區的電臺表示支持炳。在國王這個強大后盾的支持下,炳和阿鐵指揮軍隊向首都的叛軍發起反攻,同時在電臺號召全國人民忠于國王和政府。兩天后,政變集團被粉碎,政變的主要領導人潛逃國外,被捕的42名少壯派軍官組織成員被赦免。國王再一次以自己的威望干預了政治,又一次成功地使國家免遭了災難。
1992年5月,泰國再次爆發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政府的活動,人數最多時近10萬,這也是20年來泰國歷時最長的一次政治危機。激烈的流血沖突中,40人被打死,600多人受傷,3000多人被捕,還有多人失蹤。5月19日晚,國王召沖突雙方領袖素金達和占隆進宮,通過談判解決危機。電視臺直播了整個會面過程,素金達和占隆伏在普密蓬的腳下,聆聽教誨和斥責:“你們只想要戰勝對方,卻不知誰是勝者。因為你們兩人都是失敗者,人民敗給了人民,所產生的損失是全國性的,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呢?……想一想,怎么做才能使國家發展……和好吧……”不久之后,政府宣布釋放反對派領袖占隆,素金達也宣布辭去職務。
60多年風雨飄搖中,普密蓬國王一直以立場公正的“最終仲裁者”形象面對社會變革給泰國帶來的苦難和進步,并多次在緊要關頭出面化險為夷,使泰國人民在國王的庇護下躲過了一次次的劫難。在人民心中,普密蓬國王就是他們的庇護神。
普密蓬高超的政治智慧、多才多藝及樂善好施的品格,奠定了他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截至20世紀末,普密蓬國王不僅是當代君主中,也是全世界人當中擁有名譽學位最多的人,他從全球各大學獲得的名譽學位多達136個。這其中也包括奧地利音樂學院頒發的音樂博士學位。
除了擁有極高的音樂才華,普密蓬國王的繪畫和攝影水準堪與專業人士媲美。他還熱愛帆船運動,曾駕著帆船橫渡泰國灣,還曾親自代表泰國參加1967年的國際快艇賽,贏得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