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歷史故事
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故宮的歷史故事資料,歡迎閱讀!
歷史回眸中的故宮背影
對于故宮,人們的目光更多在于金碧輝煌、威武而雄壯的天安門以及午門城樓,很少有人會去關注它背后的影子。早些時候,故宮被民眾稱為“紫禁城”,一個“禁”字,將大內(nèi)和民間涇渭分明地區(qū)分開來,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墻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
中國傳統(tǒng)的官家文化,一說到“宮禁”,人們就只能噤若寒蟬、高山仰止了。對于吾輩升斗小民,故宮里面發(fā)生故事的真正版本無從知曉。而高大門樓背后那些被人忽略的風景,卻似乎能給人另一種視角。
繞過故宮午門那巍峨的門樓,沿著古樹掩映的護城河,很快就來到了午門外。
一直以為,午門是進出故宮唯一的通道。而實際上,在故宮午門兩側的墻垣上,大大小小還有很多側門,其中有名有姓的,有東華門、西華門、神武門,這些側門的規(guī)模一點也不亞于正門午門。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知名的耳門,門臉很小,很不張揚,放眼望去,甚至可以忽略它們的存在。
然而,就是這些耳門,據(jù)說才是故宮進出的主要通道。當年,那些送米送水送菜甚至出糞的工人,以及內(nèi)務府的宮女太監(jiān),每天都要從這里魚貫進出;宮殿里的宮女太監(jiān),他們老死后,也都只能從這里運出來,送到郊外去埋葬。
當然,皇帝貴妃們出入走的必然是正門了。這些無名的耳門,如同人體的進食系統(tǒng)與排泄系統(tǒng),雖然默默無聞,卻一門當關,萬夫莫開,從某種意義上掌握著宮廷人士們的生死。
當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包圍紫禁城,勒令末代皇帝溥儀出宮,靠得就是封鎖大小宮門,斷水斷糧,讓蝸居在宮內(nèi)的前清遺老們,不得不乖乖就范。所以,明清兩朝,紫禁城的大小門口都有禁衛(wèi)軍重兵把守,就是連一只鳥兒,也休想偷混進去。當然,那些禁衛(wèi)軍早已不見蹤影了,現(xiàn)在改由鐵把門了。
故宮的外圍是寬闊的護城河。護城河是守衛(wèi)宮禁的第一道屏障了,對于紫禁城來說,它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當年冷兵器時代,故宮的護城河顯得比別處的更寬更深。
河水深不見底,泛著綠光,此岸是民居,彼岸是大內(nèi),這條楚河漢界,無法逾越;而護岸兩邊的垂柳,雖然點綴著某種溫情,卻難免有點狐假虎威、欲蓋彌彰的架勢。不知道是游人扔下垃圾太多,還是管理方的懈怠,行走在護城河邊,偶爾能嗅到某種異味,這與金碧輝煌的皇城根以及楊柳低垂的風景,有點不大匹配。即便如此,相比喧鬧的外界而言,這里畢竟瑕不掩瑜了。
走過故宮的護城河,遠離了那些依依的垂柳,應該算是不在宮禁的范圍之內(nèi)了吧。數(shù)平方公里之內(nèi),除了高大雄偉的故宮之外,再也沒有別的高層建筑了。
然而,這里依然是古樹林里的蔭地,星羅棋布卻又規(guī)劃整齊的北方四合院,靜靜地守衛(wèi)在城墻之外。當年清代,能夠允許在紫禁城附近居住的,大部分都是皇親國戚,或者是當年從龍入關的八旗子弟,而曾經(jīng)祖輩定居于此的老百姓,則被驅趕到了紅線之外。而現(xiàn)在也隱約有些當年的范兒。
在這些四合院的門口,時常能夠看到武警哨兵的身影,據(jù)說某些大人物們常年居住在此。縱然羨慕這番清幽雅靜,卻不得不匆匆逃離,畢竟這并非我等小民的久留之地。
故宮是一座很古老的建筑。如果僅僅只是說它有歷史的積淀,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幾十位皇帝在此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則并不見得有稀奇。
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遺留下具有民族風格的類似古建筑,可以說是比比皆是,譬如西安、南京、開封等地,那里歷朝的宮殿比故宮歷史更為久遠,但為什么單單北京故宮名聲在外呢?我想,或許是因為在近現(xiàn)代中國,這座建筑扮演了太多的特殊角色。
在這座古老的宮殿里,圍繞皇權的傳承以及社稷,曾經(jīng)演繹過多少悲歡離合:如明代的奪門之變、壬寅宮變、“梃擊案”、“紅丸案”等;清朝初年諸王大臣為確立皇權的三官廟之爭、清末慈禧太后的辛酉政變等;而到了近現(xiàn)代,五四運動在這里風起云涌,毛澤東在城樓上宣告新中國的誕生。這座宮殿的政治象征遠遠大于建筑美學上的意義了。
幾百年的故宮,現(xiàn)在留給我們的,只能是一個越走越遠的背影了。故宮的背影,使我想起了若干年在韶山瞻仰毛澤東故居時的感受。
那次,我特意在那間具有標志性意味堂屋背后的樹林里小憩了一下,那座故居房前屋后,低矮的草屋頂,農(nóng)家院落的柴房,還有淺淺的排水溝,以及更遠一些的農(nóng)田和樹林,我看得是那么真切,而它顯得又那么樸實,完全沒有想象中的神秘感。
這種獨特的視角,或許讓我們從那些高大上背后,看到了某些平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