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發明家的故事
發明家是指創造、擁有:新裝置、新設計或新方法者能更好地提高和影響人類生活水平、對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有著巨大幫助,在人類發明史上作出偉大奉獻或在發明界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一起來看看小小發明家們的故事吧!歡迎閱讀!
朱彥臻:想造火箭的小小發明家
“我想造一臺火箭!”朱彥臻不止一次提到這個夢想:“不用飛到很高,只要到兩萬米的高空就好,我想讓火箭拍下地球的樣子,那一定很美。”他的語氣里,充滿了神往和童真。
2015年,在第30屆廣東省青少年創新大賽上,憑借著“高速路新型無卡智能放行裝置”,惠州第一中學的朱彥臻拿到了三等獎。
但是,這個少年并沒有停下腳步。回到家中,獎狀放一邊,朱彥臻馬不停蹄地開始研究起編程軟件。作品送去參賽前,他早早就把硬件做好,如何將圖像轉換成文字,并輸送到云端,實現數據匹配呢?這涉及到他沒學過的代碼寫作,朱彥臻研究了三個月都沒能完成這項工作,只能帶著遺憾參賽。賽場上,他在和其他參賽選手的交流中,了解到有一款編程軟件能協助他完成該項工作,回家后立刻投入對新知識的研究。
從兩歲半開始,朱彥臻就對周圍的東西充滿好奇,什么都想拆出來看一下內里乾坤。“拆玩具是家常便飯。”朱彥臻的媽媽蔡艷紅說,以前他們一家三口住在單位的集體宿舍,閑來無事,小彥臻也不做其他,就在家里把玩具拆了又裝,或是自己去組裝一些新的玩具。蔡艷紅的印象中,自己很少給兒子買玩具,去商場看到心儀的玩具,朱彥臻就會去研究它的原理,回家試著自己用現有的材料做一個。
到了五六歲時,朱彥臻在動手方面的天賦逐漸顯露出來。一張白紙、一把剪刀,在他手里搬弄幾分鐘,就會變成生動立體的模型。電視機、打印機、空調,家里的電器都成了他做模型的對象。朱彥臻覺得特別好玩的是,當時嘗試模仿打印機的操作原理,模擬打印機的構造做了一個模型,把白紙放進去,果真打印了一幅畫。
七歲時,朱彥臻為自己做了一輛太陽能玩具車,通過太陽能為車子內部的電池提供電能,支持車輛行動。自此,朱彥臻走上了他的發明創造之路。
2009年,朱彥臻發明的“一種臺燈燈具結構”,獲得了國家專利。蔡艷紅回憶起自己幫兒子申請的第一個專利項目——當時的成品十分簡陋,一個裝滿石子的塑料油瓶作為燈座,上面支著一個燈泡。出于對兒子的鼓勵和對其發明成果的保護,蔡艷紅為之申請了專利。2013年10月底,朱彥臻被惠州市一家照明科技公司聘為特約工程師,對太陽能臺燈項目進行專項研發。
上了中學,朱彥臻明顯感覺到學業壓力加重,無法像小學一樣所有課余時間都拿來做發明創造,但是每個周末還是會抽空搗鼓一些小發明。
目前,朱彥臻已經擁有4項國家專利,獲得過包括2015年青少年世界杯中國賽救援機器人二等獎在內的5個國家級獎項和7個省級獎項,還有各種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20多個獎項。他的每一個專利都是來自于生活,都是為了改變人們生活中的不方便而設計的。
朱彥臻可不是個只會發明創造的“書呆子”。他多次利用寒暑假去做義工,在惠州的大型義賣活動中銷售自己創制的科技小產品,為春節慰問困難家庭籌集善款。在學校里也樂于幫助同學,“有些同學家里沒有電腦,他就把人家做PPT的活兒攬回來,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去做。”蔡艷紅說。他甚至長達一年承擔大家都不愿意做的勞動——打掃廁所衛生,這一舉動讓老師都豎起了大拇指。
朱彥臻很樂觀,喜歡運動。他是學校羽毛球協會的一員,每天放學后,他都會與同學們在羽毛球館切磋球藝。他還是學校小發明家協會會長,在他的帶領下,小發明家協會目前有會員30多名,大家已經申請國家專利十多項,成為惠州市一道亮麗的風景。
朱彥臻是惠州市發明協會會長羅來康教授連連稱道的得意門生。羅來康教授對記者說,一個好的學生,要有高尚的品德、強健的體魄、創新的思維和良好的動手能力,“我覺得朱彥臻獲得‘最美中學生’的稱號是實至名歸的。”
面對成績,朱彥臻表現得很謙虛。“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畢竟知識所限,還有很多原理沒有弄透。中小學生在生活中多用點心,就可以利用所學知識發明創造,當我讀到大學,肯定要從更高的層面去發明創造,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生活。”最近,朱彥臻的一個小發明是利用化學課堂學到的知識制作一個簡易便攜的農藥檢測儀。
2015年6月1日,朱彥臻作為中學生參加了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受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作為六名發言代表之一在大會開幕式上匯報。他說:“發明不能只是為了想發明而發明,我發明的目的是為人類作貢獻。”
非洲小發明家的感人奮斗故事
非州小國馬拉維的男孩William于14歲時借著廢物利用,建造了風車來發電,改變了自己、家庭和整條村莊的命運。馬拉維是信奉巫術的落后國家,任何天災疾病都歸究魔鬼詛咒,不過William一家卻是上帝的門徒。2002年馬拉維大饑荒,極多人餓死,William家亦差點撐不過去。之后,父母沒錢給William交學費,他便跑到圖書館自修,學會了動能發電的理論。他忽發奇想要制造風車來供電,好使家里有抽水器,增加農作物收成次數,這樣便有錢繳費上學。他每天待在垃圾堆找物料,幾個月后,才十四歲且只有小學教育程度的他,成功制造了風車。2007年給TED發掘,全世界都看到這極有潛質的小子。他復課了,并得到慈善捐款來建立更多風車供電,逐漸改善村莊的教育水平和耕種效率。
這個真人真事感人肺腑,除了William不放棄、不自卑的進取精神,他父親的智慧和品格更深深觸動我。William爸爸在大饑荒的日子,全家只剩一包玉米粉保命,不足以渡過難關。他兵行險招,竟想出加工售賣食品,賺取微利以求生存的方法,結果整家人都撐過了饑荒,確是有勇有謀。數月后,田里的農作物快將收成,有饑餓者來偷食物。部分田主斬斷小偷的手,或用烘得火熱的鐵枝懲誡小偷。當William問父親該如何處罰小偷時,他說:「我們不殺人,就算報警,他們也只會在監獄里餓死。兒子,大家的饑餓是一樣的,我們要學習寬恕。」
生死關頭,他還愿意分享和寬恕,是極高尚的情操。這名父親小學未畢業,卻有營商智慧,又有仁愛之心。他的智慧亦反映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William在圖書館流連,他沒有阻止,也不強迫兒子下田。當William天天跑到垃圾堆,村民指指點點說William瘋了,姊妹指責父親偏心,讓兒子躲懶,他卻說William有自己的計劃,就放手讓兒子嘗試,無論是否成功,都有個結果。
這位滿有智慧的父親,得到上天厚待。William成功制造風車,但經歷并非一帆風順,好朋友就多次扶他一把,即使在眾人離棄他的日子,仍舊有父親在身旁支持。風車建成后,William要將電帶入屋,又要設置斷路器,跟著不停維修簡陋的風車。之后,他又要找汽車電池充電、制造開關、提高電壓成為充電器……整個過程約三年,而William亦發揮了企業家精神,逐步解決問題。之后,他做充電小生意賺取買賣農作物以外的微薄利潤,再慢慢脫貧。后來,William的風電機事跡在村內傳開了,他有機會為學校制造風車模型,對學生講解理論,才機緣巧合下獲得教育部的長官賞識。然后,當地的美國志愿工作人員將這則故事寫在blog,引起TED籌委的注意,讓他踏上世界舞臺,并改變一生。其后,William獲得很多善款,與機構成立慈善基金,專責改善非洲人民的生活。他現時于非洲領袖學校就讀,矢志改善非洲人民的生活。
世界需要堅持追逐夢想的人,而機會亦總是迎向勇往直前的人。來自非洲窮困兼落后小國的William,值得城市人借鏡,有些地方甚至可以作我們的模范。物質充裕的我們,相比起William,實在沒借口耽誤人生。
We try, and we’ll mak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