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發明家的故事
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你知道我國古代發明家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我國古代發明家的故事
馬鈞,字德衡,三國時期曹魏時扶風(今陜西興平東南)人,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被譽為“天下名巧”。 他一生有許多發明創造,大多是發生在1700多年的曹魏京城洛陽城里,即今偃師境內。
馬鈞自幼家境貧寒,不擅辭令卻精于巧思,特別是對生活工具的構造、機械原理,進行過刻苦鉆研,努力革新。早年,他曾改進織綾機,改進后的新織綾機不僅操作簡單,而且生產效率比原來提高了四五倍,為中國家庭手工業織布機奠定了基礎,馬鈞也因此而揚名。后來,他在魏朝擔任給事中,同時研制機械,居住在洛陽城里。
公元234年,在洛陽城里,發生了一場關于我國古代到底有沒有指南車的爭論,以馬鈞為代表的實干家認為遠古黃帝時代就有指南車了,而以散騎常侍高堂隆為代表的空談家則不以為然。魏明帝曹睿知道馬鈞是個能工巧匠,就命令他制造指南車。接到命令后,馬鈞日夜鉆研,苦心思考,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終于把指南車成功制造出來了,滿朝大臣都對馬鈞的絕世技巧以及實干精神,佩服得五體投地。
后來,馬鈞在洛陽又發明了排灌水車,名叫“翻車”,輕快省力, “其巧百倍于常”,可以連續把水由低處提到高處,灌溉田地,被廣泛應用。一次,有人進獻給魏明帝一種木偶百戲,造型相當精美,可那些木偶只能擺在那里,不能動彈。馬鈞以水為動力制造了“水轉百戲”,以機械木輪為傳動裝置,使木偶可以自動表演,構思十分巧妙,這在我國古代的木偶戲劇藝術中,是一個卓越的創造。
馬鈞在軍事上兵器制造方面也有不少發明創造。一次他看到魏軍繳獲的諸葛亮所發明的連弩,本來已是一種能連發數十箭的新兵器,他研究改進后,效率提高了5倍。另外,還有一種“發石車”,是彈射石塊攻打對方的兵器。漢末時官渡之戰,曹操曾使用“發石車”攻擊袁紹的陣地,但只能單發,效率不高。后來,馬鈞改進了“發石車”, 可以遠距離把大石頭接連不斷地發射出去,使敵方來不及防御。
拓展:簡介
馬鈞,字德衡,三國時期魏國 扶風(今陜西省 興平縣)人,生活在東漢末年這一時期。生卒年代不詳。
出身貧寒。他是中國古代的機械大師。他的不少發明創造對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他在傳動機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所以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很高,稱他為“天下之名巧”。馬鈞從小口吃,不善言談。但是他很喜歡思索,善于動腦,同時注重實踐,勤于動手,尤其喜歡鉆研機械方面的問題。馬鈞早年生活比較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改革,并且作出了突出貢獻。
馬鈞少年游樂,未認識到自己的才華。當博士時,生活貧困,于是改進綾機,并因此而出名。后來,在 魏朝擔任給事中,同時研制機械。他雖然一生不大得志,但刻苦鉆研,設計制造出多種機械。魏明帝時,見當時織機五十條經線者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條經線者六十躡,便將織機一律改為十二躡,大大提高了功效。在洛陽時,又發明了排灌水車,名叫“翻車”,它利用人力可以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他還研究制造出 指南車,改進了 諸葛亮的連弩,改進了攻城用的發石車。他制造的“水轉百戲”以水為動力,以機械木輪為傳動裝置,使木偶可以自動表演,構思十分巧妙。
馬鈞,魏給事省中。少而 游豫,不自知其為巧也。當此之時,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為博士居貧,乃思綾機之變,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鈞為給事中,與常侍高堂隆、驍騎秦朗爭論於朝,言及指南車,二子謂古無指南車,記言之虛也。於是二子遂以白 明帝,詔鈞作之,而指南車成。鈞見 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又患發石車,有裴秀者,上國之士也,精通見理,聞而哂之。乃難鈞,鈞口屈不對。裴子自以為難得其要,言之不已。傅玄駁之。 安鄉侯 曹羲與秀同,后服鈞,告武安侯 曹爽,武安侯忽之,不果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