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歷史故事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的歷史故事有很多,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唐朝的歷史簡介
唐朝的正式國號是“唐”,原意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后,爵位傳至李淵。李淵是隋朝時行宮居晉陽(今山西太原)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zhàn)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帝位后便以“唐”為國號,因國君姓李,故又稱李唐,尊稱為大唐。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國公李淵發(fā)動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唐太宗繼位后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fēng)開創(chuàng)永徽之治,之后武則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龍革命后恢復(fù)大唐國號。
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經(jīng)濟繁榮、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
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導(dǎo)致國力漸衰,中后期又經(jīng)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fù)振。878年爆發(fā)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tǒng)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是版圖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tǒng)中原王朝,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xiàn)代中國的疆界范圍。
唐朝全盛時在文化、政治、經(jīng)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也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那時的新羅、高句麗、百濟、渤海國和日本等周邊屬國在其政治體制與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響。
在唐朝的前半葉,社會經(jīng)濟處于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shù)的大輸出時期,兼容并蓄的社會風(fēng)氣,也給五胡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nèi)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huán)境,在過程中亦從外族文明汲取諸多。
唐朝的后半葉,處于中國歷史的轉(zhuǎn)型期,土地、鹽鐵、賦稅制度的改革標志著社會的變化,自中期以下的繁榮,主要表現(xiàn)在工商業(yè)的興盛上。
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征調(diào)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并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藩屬國學(xué)習(xí)自身的文化與政治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經(jīng)濟、藝術(shù)具有多元化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涌現(xiàn)了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顏筋柳骨的顏真卿、柳公權(quán),畫圣吳道子、李思訓(xùn),音樂家李龜年等。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納海內(nèi)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xué)習(xí),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唐朝與當時阿拉伯帝國并列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后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路。唐朝后期,戰(zhàn)爭不斷,經(jīng)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唐朝經(jīng)濟命脈的江南地區(qū)經(jīng)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tǒng)治名存實亡。
經(jīng)過黃巢起義后,把唐朝的基礎(chǔ)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quán)不斷。黃巢起義后,唐僖宗在唐末的動亂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繼位。
公元898年,發(fā)生了神策軍劉季述等人的政變,唐昭宗被軟禁,太子李裕開始監(jiān)國,同一天宦官假傳圣旨,說唐昭宗退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號光化。
到了天復(fù)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聯(lián)合禁軍將領(lǐng)孫德昭打敗了劉季述,迎唐昭宗復(fù)位,李裕復(fù)降德王。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fēng)云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溫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溫入宮盡誅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之后不久將唐昭宗殺害。
天祐二年(905年),朱溫大肆貶逐朝官,并將三十余位朝臣殺死于白馬驛,投尸于河,史稱白馬驛之禍。朱全忠本想等統(tǒng)一后再奪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
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于開封。唐朝滅亡,立國共290年。
唐朝滅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朝的皇帝并無血緣關(guān)系。
唐朝歷史中太平公主怎么死的
太平公主,她是唐高宗李治的幼女,女皇武則天所生,史籍上對她的確切出生年月記載不祥。武則天和高宗所生的兩個女兒中,由于大女兒剛出生不久,為了陷害王皇后,被武則天掐死,因而對自己惟一的親生女兒太平公主倍加的疼愛。公主長得“豐碩,方額廣頤,多權(quán)略”,武則天認為她很像自己,更是“愛之傾諸女”。高宗永淳(682—683年)年間以前,親王的實封戶為八百,最多的也不過一千,公主出嫁則為三百戶。然而太平公主的“湯沐邑”則高達到一千二百戶,圣歷(698—700年)初年更加到三千戶,“貴比親王”。儀鳳(676—679年)中,吐蕃請求以太平公主和親,被武則天拒絕。幾年后,公主下嫁給薛紹。但薛紹在武則天垂拱(685—688年)年間被誣告與諸王謀反被處死,后又嫁給武攸暨(武則天侄)為妻。《大明宮祠》中說她曾與武承嗣結(jié)婚,是不符合史實的。薛紹死后,公主本想嫁給武承嗣,但恰好這時武承嗣有病,太平罷婚,未能如愿,并沒有與武承嗣結(jié)婚。
太平公主是唐代很有政治野心的一位公主,早在武則天在位時期,隨著其地位和權(quán)勢的不斷上升,就常和武則天一起謀議政事,并幫助中宗復(fù)位。武則天知道在她死后,太子李顯、相王李旦與諸武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而太平公主作為李顯、李旦的兄妹,她的丈夫武攸暨又是武則天的侄兒,其身份地位作為兩派之間的調(diào)停人最合適不過了。圣歷二年(699年),“太后春秋高,慮身后諸武與太子不相容。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為誓文,高天地于明堂,銘之鐵券,藏于史館”(《資治通鑒》卷206)。這就使得她在武則天死后的朝政局勢中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成為她日后干政的基礎(chǔ)。
太平公主一生并不太平,她的政治活動,大體與唐代三次大的宮廷政變相聯(lián)系,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謀誅二張,復(fù)位中宗;
二、聯(lián)合玄宗殺韋后與安樂公主;
三、玄宗滅太平。
一、謀誅二張。二張即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兩人是高宗時宰相張行成的族孫,由于長的英俊瀟灑,被武則天招入宮中,充當面首(男寵)。二人出于山東名門,有著很強的政治活動能力,仗著受寵于武則天,橫行宮中,干涉朝政,嚴重地危及了李武政權(quán)集團的利益。《舊唐書》卷87《張行成附二張傳》載:“中宗為皇太子,太子男重潤及女弟永泰郡主竊言二張專權(quán),易之訴于則天,付太子自鞠問處置,太子并自縊殺之。”作為皇太子的長子,只因私下里說二張專權(quán),就被處死。在此事中武承嗣的長子繼魏王武延基,即永泰郡主的丈夫,連同永泰郡主一同被處死。可見當時二張的勢力已超過李武集團。長安二年(702年),與太平公主一黨的司禮丞高戩受二張誣奏被貶。在此形勢下,太平公主與其夫武攸暨、宰相張柬之等于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在東都洛陽利用禁軍發(fā)動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進而逼武則天退位,中宗復(fù)辟,復(fù)國號為唐。太平公主也因“預(yù)誅二張功,增號鎮(zhèn)國太平公主”并“食實封通前五千戶,賞賜不可勝數(shù)”(《舊唐書》卷133《太平公主傳》)。更重要的是她在李武集團中的地位進一步抬高。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大明宮祠》中太平公主因張易之與薛紹酷似,而與之通奸的情節(jié),純屬虛構(gòu),是沒有根據(jù)的。
二、聯(lián)合玄宗殺韋后與安樂公主。中宗李顯復(fù)位之后,“志昏近習(xí),心無遠圖”,政治上十分的昏聵,政事為皇后———韋后所掌,史稱“韋后干政”。韋后不僅與武三思淫亂后宮,而且與其女兒安樂公主及中宗昭容上官婉兒一起,依勢用勢,賣官鬻爵,歷史上有名的“墨敕斜封”即處于此時。這使得“政出多門,濫官充溢”,唐代的財力日益消耗,政治混亂不堪。神龍二年(706年)七月,李重俊被立為太子,這與一心想當皇太女,夢想繼承皇位的安樂公主發(fā)生了矛盾。安樂公主與其夫武崇訓(xùn)經(jīng)常凌辱太子,這使得太子忍無可忍,倉促間發(fā)動政變,殺死了武三思、武崇訓(xùn),但由于力量有限,自己也兵敗被殺。此后能夠?qū)λ麄兏烧?gòu)成威脅的只有太平公主一人了。而此時作為中宗妹妹的太平公主,對韋后的專橫也很不滿,對安樂公主索要皇太女的野心更加忌恨,往往溢于言表。兩派各樹黨羽,互相詆毀,紛爭不已。太子宮變失敗后,韋后、安樂公主又誣陷太平公主和相王與太子合謀,此事在中宗的干預(yù)之下,二人才免于災(zāi)禍,由是太平公主與韋后、安樂的矛盾也進一步加深。景云二年(710年),韋后毒殺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又密謀誅殺心腹之患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一心想“遵武后故事”,當?shù)诙€女皇。相王的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即后來的唐玄宗)預(yù)得此消息,決定興兵靖難,拯救父親與自己。但認為自己的力量有限,就派人與其姑母(太平公主)取得聯(lián)系,以征得她的支持。而此時的太平公主也在考慮自己的安危處境,二人一拍即合,結(jié)成聯(lián)盟。《舊唐書》卷八《玄宗紀》談到這件事時說:“(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謀之,公主喜,以子崇簡從。”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準備之后,景云二年(710年)六月庚子夜,發(fā)動政變,殺韋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四天后,由太平公主出面說“國有大亂,宜立長君”,要少帝李重茂退位,立相王李旦為帝,并以姑母的身份入宮對少帝說:“天下事歸相王,此非兒所坐”,于是“乃提下幼主,因與玄宗,大臣尊位睿宗(李旦)”(《新唐書》卷83,《舊唐書》卷133《太平公主傳》)。太平公主也因擁戴之功,“乃加實封五千戶,通前滿一萬戶”(《舊唐書》卷133《太平公主傳》),這是至大唐開國以來,首次加以如此高的實封。而睿宗對這位胞妹更是尊重,視為輔弼,讓她干預(yù)朝政,商議軍國大事。由是太平公主勢焰熏天,“主權(quán)由此震天下”,“其時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舊唐書》卷133《太平公主傳》)。每次宰相奏事的時候,睿宗先問有沒有同太平公主商量過,然后才問有沒有同太子商量過,最后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且“公主所欲,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太平公主在這時已達到了她一生政治權(quán)利的顛峰,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一場災(zāi)難正悄悄的向她逼近。
三、玄宗滅太平。前文已提及太平公主并非安分之徒,而系多謀略,是當年武則天“以為類己,每預(yù)謀議”的政治人物。一旦得權(quán)之后,利欲熏心,積極準備力量,結(jié)黨營私,意圖篡權(quán)。李隆基雖被立為太子,但處理政事時候,卻經(jīng)常受到太平公主的掣肘。而太平公主也“懼玄宗英武”,“欲更擇?弱者立之以久其權(quán)”(《資治通鑒》唐玄宗景云元年),還散布流言說“太子非長不立”,請更立太子(玄宗為李旦的第三子,非嫡長子)。不僅如此,她還在太子的東宮安排了耳目,《舊唐書·后妃·玄宗元獻皇后》載:“時太平用事,尤忌東宮,宮中左右持兩端,而潛附太平者,必陰伺察,事雖纖芥,皆聞于上。”這使得李隆基深深感到了太平公主對自己的威脅,但苦于力量有限,還不能反抗。景云二年(711年)二月,睿宗聽從宰相姚崇、宋王景的建議,使太子(隆基)監(jiān)國,為避免一山二虎,激化二者的矛盾,議把太平公主遷往東都。此事遭到太平公主的強烈反對,“(公主)乘攆至光范門,召宰相白廢太子”,致使睿宗與李隆基不得不做出讓步,只將公主遷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并以“離間姑侄”之罪,把姚崇、宋王景分別貶為楚州、申州刺使。五月,太子在太平公主黨羽的強大壓力之下,主動建議召太平公主回京師。這進一步加劇了二者之間的斗爭牞助長了太平公主的囂張氣焰。
712年,睿宗傳位李隆基,改元先天,是為唐玄宗。此后太平公主加速了自己的政治活動,并企圖派私黨與宮人元氏在玄宗常吃的赤箭粉中下毒,未能成功,進而決定于次年七月舉兵叛亂,奪取皇位。就在她們緊鑼密鼓的準備時,唐玄宗也在暗中積極的積蓄力量,以對抗太平公主。在探知太平公主的謀亂日期后,玄宗提前發(fā)難,利用羽林軍“萬騎”的力量,先殺太平公主的黨羽———羽林軍將領(lǐng)常元楷、李慈,然后捕殺宰相蕭至忠、岑羲等,一舉消滅了太平公主一黨的核心力量。太平公主本人,在平叛之時住在宮外,聞變逃脫,“亡入南山”,終因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三月后出山,被處死在家中。諸子亦被處死數(shù)十人,只有薛崇簡正直善良,曾多次苦諫其母而被鞭打,被玄宗特免,官復(fù)原職,并賜姓“李氏”。在唐代歷史上,存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太平公主政治勢力,至此土崩瓦解。曾煊赫一時的太平公主,落得了被殺的結(jié)局,結(jié)束了她并不太平的一生。 太平公主可是我國歷史上赫有名的人物,在歷史女強人里絕對是排得上字號的一位。她血管里流動著的是她那極不安分的母親的血液。從小,她驕橫放縱,長大后變得兇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覬覦著那高高在上的皇位,夢想像她母親那樣登上御座,君臨天下,差點真成了“武則天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