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時間的歷史故事
時間,它是人們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往往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它便悄然而去,不留下一絲痕跡。也正因為如此,珍惜時間就顯得異常的重要。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后往往有個珍惜時間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古今中外珍惜時間的小故事
1魯迅的故事
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珍惜時間。魯迅的整個一生都是在拼時間。他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正的。
有志者,勤奮者,善于去掙,去擠,它就有;親人,懶漢,不去掙,不去擠,它就沒有.魯迅正是善于擠時間,支配時間的勤奮者.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有時連飯也顧不得吃,又開始工作,一直到吃晚飯時才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實在困了,就和衣躺到床上打個盹,醒后泡一碗濃茶,抽一支煙,又繼續寫作,魯迅習慣以各種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時間.在魯迅的臥室里墻上掛著勉勵自己珍惜時間的對聯及最崇敬的人.魯迅曾說:"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
2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于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后,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余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于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并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么費那么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里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愛迪生說:“這是多么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你怎么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助手的臉紅了。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3歷數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
古書《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把時間比作資本。
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法拉第中年以后,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制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居里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里從來不放坐椅。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么東西,他說,我只希望還有若干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4美國和日本人的故事
當代青少年多數都很羨慕美國、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轎車、電器,然而,你知道他們是多么珍惜時間嗎?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遼寧青年參觀團在日本出席一個會議,出國前團長準備了厚厚一疊發言稿,可是屆時日方官員遞上的會序表卻寫著:"中方發言時間:10點17分20秒至18分20秒。"發言時間僅為一分鐘。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而在日本卻是極為平常的。日本從工人到學者,時間觀念都非常強。他們考核崗位工人稱不稱職的基本標準就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勞動量,時間一般精確到秒。
珍惜時間的故事
魯迅先生說過:“必須如蜜峰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秦牧說:“不廣泛地吸收,是談不到博大精深的。一條大河,總得容納無數小溪、小澗的溪水,一座幾千米的高山總得以一個高度作為它的基座。小小的水源只能形成一個湖泊,蕩蕩平川,也不會有什么戴著冰雪帽子的高峰。”這些都是文學大師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其它文章所反映出來的多種知識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唯有博讀,才能從書中飲其甘霖瓊漿、嘗其佳肴鮮羹,使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知識得到增補。
只有博讀,才能使學生從富有邏輯性的論辯文章中不斷地認清真理和謬誤,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和假惡丑,這對培養學生觀察、認識、分析事物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有著重要的作用。
只有博讀,才能使學生從記載著無數科學知識的書籍中接受歷史上無數生活經驗的結晶、豐富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智力,發展其想象能力。
只有博讀,才能使學生通過古今中外無數著名作家的作品來豐富自己的文學知識,吸收他們清新、優美、犀利、辛辣等各種風格的語言特色,使學生從一首詩歌、一篇散文、一則寓言、一部游記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而這種美育,則對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純正無私等、高尚的品德情操,起著非凡的作用。
古語說:“人目不見青黃曰‘盲’,耳不聞宮商曰‘聾’,鼻不知香臭曰‘癰’,癰、聾、盲不成人也。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崐……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由此可見,學生作文,往往也是以博讀見效,以寡讀見拙。現今那些已躋身于“小作者群”的典型學生,不都是由勤奮讀書始,而走進文學殿堂的嗎?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不能不崐作為一個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既然博覽群書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這多年,作教師的難道不懂得?應該說,懂是懂得的,然而,要帶領學生做到這點,可就難矣哉。
當今有的學校,人們的眼睛往往盯在“升學率”上,師生們的眼睛往往盯在高考題上。一紙試卷,“狹路相逢”,許多人不由不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實用。他發一頁題簽,他劃書上多少道習題;他不完成作業不準上課,他不完成作業請來家長。這樣一來,學生別談博覽,就是看一眼課外書籍,也是奢求了。那么博覽群書有再多的好處,也遠水難解近渴,顧不得了。
以上現象若不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寫起文章來,思路何以開閱?想象的雙翼何以振奮?言辭何以豐富?有的同學連對某些常識熟語都感到新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致使有的學生難免孤陋寡聞,少見多怪。在這種情況下,能寫出好文章來,豈不是咄咄怪事?
元代程端禮所云“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宋代蘇軾詩云“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等,直到現代文學巨匠茅盾同志的“讀了再寫,寫了再讀”等名言,無不切中閱讀和寫作關系。學生是未來的主人,他們的成長需要營養的滋補。我們要帶領學生蕩起雙槳,去遨游書海,使學生嘗讀書破萬卷之甘苦,享“下筆如有神”之樂趣,能切實提高寫作能力,多多寫出言之有物、論之有據、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來。
最長的莫過于時間,因為它永無窮盡;最短的也莫過于時間,因為它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時間是最慢的;在做事的人,時間是最快的;它可以無窮地擴展,也可以無限的分割;沒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紀念的,它卻令人忘懷;偉大的,卻使它們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