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的歷史故事
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戰。項羽為報叔父項梁之仇,親率二萬精兵進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鑊,渡江后鑿沉舟只,只帶三天干糧。最后于巨鹿大敗秦軍。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鎮壓陳勝、吳廣起義之后,又攻破邯鄲,反秦武裝趙王歇及張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將王離率20萬人圍困。章邯率軍20萬屯于巨鹿南數里的棘原,并修筑兩側有土墻的通道直達王離營,以供糧草。趙將陳余率軍數萬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去跟宋義說:“秦軍包圍了巨鹿,形勢這樣緊急,咱們趕快渡河過去,跟趙軍里外夾擊,一定能夠打敗秦軍。”
宋義說:“我們還是等秦軍和趙軍決戰以后再說?!彼謱椨鹫f:“上陣跟敵人交鋒,我比不上你;要說坐在帳篷里出個計策,你就比不上我了?!?/p>
項羽說:“現在軍營里沒有糧食,但是上卻按兵不動,這樣不顧國家,不體諒兵士,哪里像個大將的樣子。”
第二天,項羽趁朝會的時候,拔出劍來把宋義殺了。他提了宋義的頭,對將士說:“宋義背叛大王(指楚懷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經把他處死了。”
于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后,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后,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后傳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說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里,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就這樣,沒有退路的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后,項羽于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拓展:韓信用背水一戰背后的巨大陰謀
在楚漢之爭中,有一個成語叫“背水一戰”。很多人都認為韓信背水列陣、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仔細分析,這恐怕是千古誤解。這哪里是背水一戰,分明是他早就設計好的大陷阱。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在楚、漢相爭時期,有很多有名的乃至傳奇式的戰役,其中韓信平定趙國的戰役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應該說,這個戰役在人類戰爭史上有著非常的意義。
韓信布置此次戰役中的關鍵點應該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這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它并不具備戰役的決定性。決定戰役成功的是:間諜戰、心理戰、迂回包抄作戰的綜合運用。
通過“用間”獲得敵方關鍵信息;營造和利用敵方主帥“心理”,誘敵成功并牢牢拖住敵人,虛張聲勢地擾亂敵方軍心;進行腹背夾擊,一戰而勝。如此這樣,韓信的“背水一戰”也絕非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深不可測。
公元前205年,漢將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魏國。10月漢王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挺進,攻擊趙國。趙王趙歇和趙軍統帥陳余立刻在井陘口聚集二十萬重兵,嚴密防守。
因為深謀遠慮的韓信自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采用強攻必會受挫,于是決定在離井陘口很遠的地方駐扎下來,反復研究地形、地勢和趙軍部署
趙國的一位謀士李左車也是一位高人,他對陳余說:“韓信此次出兵可謂是一路順風,一路上打盡了勝仗。他就是乘勝鼓動士兵的士氣,所以這次要企圖攻下趙國。他們是乘勝而來,肯定軍隊的戰斗力銳不可當。我現在有一計,定會殺了他的威風。他們此次來,軍隊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后面。如果我們派人能夠從小道抄了他的糧草,定讓他不戰而退。現在你可以給我三萬兵馬,用不了幾天便可活捉韓信?!?/p>
決定戰役成功的是:間諜戰、心理戰、迂回包抄作戰的綜合運用
李左車雖是位有才之人,但陳余未必肯會聽他的話。他對李左車自以為是地說:“韓信的兵力很少,長途跋涉趕到這里又筋疲力盡,像這樣的敵人我們都不敢打,別國會怎么看我們,不是更瞧不起我們了嗎?”因此陳余并沒采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得知此消息后十分高興。因為難得碰上如陳余這樣迂腐之人,但對如此有遠謀的李左車心中很是佩服。他下令軍中不得殺李左車,生俘者賞千金。他把兵馬集結在離井陘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之后,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回到趙營的側后方埋伏起來。
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做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余是個自以為是、迂腐之人。見韓信把兵馬安置于背水之處,便大笑韓信是個徹頭徹尾的大傻瓜,不懂用兵,因此絲毫不把他放在眼里,率領趙兵全力迎戰。他這樣輕舉妄動,只會自食其果。漢軍的兩千輕騎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
此時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以此引誘趙軍中計。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時忽然看到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李左車最后也被俘到帳下,韓信為之松綁,將李左車的座位安到東坐,自己面向西坐,恭敬地對待李左車。在共同慶祝勝利時,眾將領還是不解此次戰役中的微妙,就好奇地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
韓信聽到后就開懷大笑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次戰役,韓信用背水而戰來引敵出戰,他用出人意料的舉動來達到激發士氣的目的。同時,韓信巧妙地虛張聲勢,以兩千輕騎兵突襲敵營的方法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此次戰役是用計謀得成的,并非真正地不顧命地背水一戰。假如在沒有退路,也沒有與敵接觸過,最后只會像馬謖在街亭一樣,雖然置之死地但是魏軍采用圍而不擊、切斷水源的策略,造成馬謖軍隊自亂陣腳,喪失戰斗力。也就是解除對方“背水一戰”,就要困而不擊,待其自敗。
而同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戰法取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果,主要是韓信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他不死守教條,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能夠結合當時的實際。所以從這方面來看,“背水一戰”能夠取得勝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軍情第一站
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他把帶領的新兵置之水邊列陣,目的是麻痹趙軍,促使其輕敵,產生驕傲情緒,以為勝利在望,誘使其傾巢出動。
當然,他把營寨安在水邊主要是想激勵漢軍,讓他們充滿斗志,讓他們知道后退無路,只有戰才有生路。當然,他把背水列陣作為重要措施,同時在敵人的后邊也做了準備。在敵人后方他預先埋伏一支奇兵,前方趁機引誘趙軍傾巢而出,而又趁敵方內部空虛之時乘虛而入,拔趙旗換漢旗,使傾巢而出的趙軍退不回去,造成心理上的威懾,然后里外夾擊、乘勝追擊。俗話說:“兵敗如山倒?!表n信終于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贏得戰役決定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