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歷史故事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讓國人引以為豪。那么關(guān)于民族歷史的故事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黃帝戰(zhàn)蚩尤,一場決定中華民族歷史的戰(zhàn)爭
據(jù)載,黃帝生活在公元前2700年至2600年左右,活了118歲。他的誕辰相傳是農(nóng)歷的三月初三,民間俗有“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生軒轅”之說。
黃帝20歲的時候,繼承了有熊國國君的首領(lǐng)之位。傳說黃帝即位之年為公元前2697年,中國的道家因此把這一年作為道歷元年。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lǐng)之后,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fā)展,并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黃帝部落。
黃帝生活的時期,正是炎帝部落統(tǒng)治的衰微時期。其時炎帝神農(nóng)氏部落的首領(lǐng)是第九任炎帝姜榆罔。姜榆罔居住在空桑(今山東西部到河南東部之間的地區(qū)),四方諸候相互侵伐,戰(zhàn)亂不止,殘害百姓,其中以九黎部落的蚩尤最為兇暴。姜榆罔的勢力非常衰弱,已經(jīng)沒有能力去征服這些諸侯,最終被迫向北遷居于涿鹿(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于是黃帝帶兵征伐,打敗了許多的部落,其他部族的首領(lǐng)見狀,紛紛前去歸附他。之后便形成了中原的黃帝部落、西方的炎帝部落和東方的蚩尤部落鼎足而立的局面。
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在現(xiàn)今的黃河中下游及長江流域一帶,也就是今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江西一帶。相傳蚩尤面如牛首,背生雙翅,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lǐng)。他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有銅頭鐵額,八條胳膊,九只腳趾,個個本領(lǐng)非凡。并且九黎部落的人擅長制造刀斧、弓弩等各種各樣的銅制兵器,所以戰(zhàn)無不勝,勢不可擋。蚩尤常常帶領(lǐng)他強大的部落,攻打別的部落,并最終侵占了炎帝的地盤。炎帝姜榆罔起兵抵抗,但卻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所率的九黎部落打得一敗涂地。姜榆罔不得已向北逃走,向駐扎在涿鹿附近的黃帝求援。于是炎、黃二部落聯(lián)盟,并聯(lián)合其他的部落,在涿鹿的田野上與蚩尤進行決戰(zhàn),這就是上古時期著名的“涿鹿之戰(zhàn)”。
戰(zhàn)爭之初,蚩尤憑借精良的武器和勇猛的將士,占據(jù)上風。在三年之中,黃帝與蚩尤先后打了九仗,但都沒有取勝。在其中一仗中,大霧迷茫三天三夜(神話傳說中,大霧系蚩尤所作),黃帝的軍隊陷入困境,大將風后在北斗星座的啟示下,發(fā)明了指南車,才帶領(lǐng)黃帝的大軍沖出迷霧。
最終雙方的決戰(zhàn)在冀州的原野上展開(今河北涿鹿一帶屬于古冀州),黃帝命令應(yīng)龍(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其后相傳大禹治水時,應(yīng)龍用尾巴畫地成江河,引導洪水入海)蓄水,想用水淹蚩尤的軍隊,但碰巧遇上大風雨,黃帝一方的形勢極為不妙,正在危急時刻,突然雨過天晴,黃帝非常高興,在大將風后、力牧的幫助下,率領(lǐng)軍隊向蚩尤的軍隊發(fā)起攻擊,結(jié)果大獲全勝,活捉了蚩尤。
這場大戰(zhàn)后來被演繹為神話傳說:黃帝在困境中得到了九天玄女的幫助,制作了80面夔皮鼓。傳說夔是東海中的神獸,形狀像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沒有角,只長了一條腿,每次出現(xiàn)都會發(fā)生狂風暴雨。它還渾身發(fā)光,就像日光和月光,它的吼聲就像雷聲那樣震耳欲聾。黃帝把夔皮蒙在鼓上,用雷獸的骨頭做鼓槌,“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人們和獸類聽到這種巨大的聲音之后,都非常恐懼駭怕。黃帝與蚩尤最終決戰(zhàn)于冀州之野,雙方都命令巫師作法,希望借助神力來征服對方。黃帝命令有翼的應(yīng)龍蓄水,準備淹沒蚩尤軍隊,而蚩尤則請來風伯和雨師,縱大風雨,大雨飄向黃帝這一邊。黃帝的軍隊落了下風,黃帝于是趕快請?zhí)炫调上路仓浦癸L雨,大雨頃刻停止,雨過天晴,蚩尤軍隊見狀感到非常驚詫,黃帝乘機指揮軍隊掩殺,最終擊敗了蚩尤的軍隊。大戰(zhàn)之后,應(yīng)龍和旱魃因為參加大戰(zhàn)導致元氣大耗神力大減,所以無法再返回天上。旱魃居住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連年大旱,而應(yīng)龍因為無法返回天上,所以天上也沒有了降雨之神,導致人間連年不雨。而有趣的是,近代環(huán)境考古發(fā)現(xiàn),在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氣溫不斷升高,冰川融化和降雨都驟然停止,從遼東半島到長江三角洲都留下了海退的遺跡。涿鹿之戰(zhàn)中那些神話傳說的暴風雨及其后的干旱,正與當時的氣候變化情況相吻合,可見這些神話確實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那一段時間的歷史事實,并不是全無根據(jù)的想像、杜撰。
黃帝活捉蚩尤之后,命令給他戴上枷鎖,然后處死他。因為害怕蚩尤死后作亂,于是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在相距較遠的兩個地方。蚩尤戴過的枷鎖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楓林,每一片血紅的楓葉,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跡。至今,作為蚩尤后裔的苗族同胞仍有楓樹崇拜的傳統(tǒng)。而在現(xiàn)今山西省運城市南的鹽池中,池水呈紅色,民間稱之為“蚩尤血”等。
涿鹿之戰(zhàn)后,一部分東夷族融入炎、黃部落,共同形成后來的華夏族,而部分沒有融入炎、黃部落的,其后裔成為南方的三苗、西方的羌族等少數(shù)民族。九黎部落不僅是今天苗族的先民,而且是南方黎族、瑤族、畬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共同先民。大量的苗族史詩、歌謠、傳說表明,蚩尤作為九黎的首領(lǐng),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苗族的先民在上古時代本來居住在黃河流域,由于被黃帝部落(華夏族)所敗,最后被迫遷徙至今天的貴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區(qū)。
蚩尤所統(tǒng)率的九黎部落,在當時具有非常發(fā)達的物質(zhì)文明,在當時三個大部落聯(lián)盟中是非常強大的。蚩尤還發(fā)明了金屬冶煉,并制造了金屬兵器。這使蚩尤被后世尊為“兵主”,即戰(zhàn)爭之神。周、秦之時,國家每逢出動軍隊,都要祭祀蚩尤,漢高祖劉邦起兵之時,也祭祀了蚩尤,以示對他的尊敬、緬懷,并希望他能為出征的軍隊帶來庇佑。
蚩尤還建立了法規(guī),實施刑法,是中國古代法制的締造者。他用刑法治理九黎部落,使治下的人們普遍感到畏懼。蚩尤死后,天下再次出現(xiàn)動亂,黃帝于是命人把蚩尤的畫像畫在軍旗上,一方面鼓勵自己的軍隊,另一方面威懾天下。叛亂的諸侯見到蚩尤像,都以為蚩尤還沒有死,于是全都不戰(zhàn)而降。
長期以來,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社會中,因為強調(diào)“正統(tǒng)”,史家又多有“成王敗寇”的寫史傳統(tǒng),所以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zhàn)爭,常常被描述為正義與邪惡的戰(zhàn)爭,流傳甚廣。那么相應(yīng)的,蚩尤自然也就成了“兇暴”、“亂臣”的代名詞。自近來以來,人們對蚩尤的評價才漸漸趨于客觀,蚩尤和黃帝、炎帝一起,共同被尊為中華三祖,受到華夏族人民的紀念。
黃帝和炎帝聯(lián)合起來打敗九黎部落并殺死蚩尤之后,統(tǒng)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之后,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qū),在泰山(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岳泰山)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據(jù)說當時天上出現(xiàn)了黃色的大蚓大螻狀的云彩,黃帝認為這是上天所降的祥瑞,于是以土德稱王,因為土色為黃,所以稱作黃帝。
看經(jīng)典典故,讀中華民族歷史
1.大約四千七百多年前,黃帝(號軒轅氏)聯(lián)合炎帝(號神農(nóng)氏)戰(zhàn)勝九黎族蚩尤,蚩尤被俘后稱之為“黎民”。之后黃帝又打敗炎帝的部族,兩個部落逐漸融合,形成華夏族。所以我們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2.堯是黃帝之后比較著名部落首領(lǐng),堯去世后,舜建議把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諸侯卻推舉舜為帝。歷史上稱為“禪讓”。
3..鯀的兒子禹采取“開、通、疏、鑿、引”方法治水,大禹治水有功,被推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后來,禹禪讓帝位給伯益,禹的兒子啟奪位稱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
4.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桀驁不馴”便出于此人。湯,又名“成湯”取得黎民百姓的擁戴,后打敗夏桀,滅掉夏建立了商。“網(wǎng)開一面”最初反映的就是湯的仁慈。
5.商第三十代大王紂和夏桀一樣是典型的暴君,歷史上有“桀紂”的并稱。紂創(chuàng)造了“炮烙”“蠆(chài,蝎子)池”等刑罰,造“鹿臺、酒池、肉林”,勞民傷財,草菅人命。
6.殷商“讒言進用,忠良遠黜”,比干被挖心、萁子裝瘋、微子出走,周武王興兵伐紂,奴隸倒戈,紂王鹿臺自焚,殷商滅亡,周王朝誕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齊,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魯。后來周公輔佐成王,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止進食,急于迎客。
7.周幽王千金難求妃子(褒姒)笑。“烽火戲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都鎬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太子即位,為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8.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zhàn)國”兩個時期。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被稱為“春秋五霸”。
9.“管鮑之交”指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叔牙的友情,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guān)系。
10.“秦晉之好”指秦穆公幫助流亡在秦國的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并將自己的女兒文嬴嫁給了重耳,成就了“秦晉之好”。
11.鼎是古代國家權(quán)力的象征,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于此。
12.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歷經(jīng)22年,報仇雪恨滅吳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后一個霸主.
13.相傳范蠡獻美女西施于吳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滅吳。勾踐成霸業(yè)后,尊范蠡為上。但范蠡認為:“大名之后,難以久居”,認為越王“可與同患,難與處安”,后攜西施隱退到陶邑經(jīng)商,身家巨萬,人稱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為保護神。
14.“三家分晉”:春秋時期,晉國的兵力雖然強大,但“政出多門”不能統(tǒng)一力量重振霸業(yè),多年后被“韓、趙、魏”三家分割而亡。
15.商鞅變法:商鞅,原名公孫鞅,秦孝公期間,其通過變法使秦國變的強大,但因執(zhí)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車裂之刑(五馬分尸)將其處死,可謂商鞅“作繭自縛”。
16.孫臏與龐涓本是同門師兄弟,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獻讒言于魏帝,并將孫臏的髕骨挖掉,孫臏裝瘋被齊國營救,后有“圍魏救趙”的事跡,并在一次戰(zhàn)役中設(shè)計大敗魏軍,誅殺了龐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此事給后人的啟示。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7.合縱連橫:自秦孝公起,強大的秦國便有了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便“合縱”抗秦,秦謀士張儀“連橫”消解聯(lián)盟,為秦國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chǔ)。
18.屈原名平,偉大的詩人、政治家、思想家、愛國人士,因遭讒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楚國淪亡,抱石自投汨羅江,百姓乘舟尋尸不遇,為防魚兒蠶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為賽龍舟、包粽子。屈原著有《離騷》《天問》《九章》等愛國詩篇,被后人整理為《楚辭》流傳至今。
19.將相和: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后,盡量回避、容讓。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應(yīng)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廉頗聽說后,便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
20.紙上談兵:秦國攻打趙國,老將廉頗據(jù)守,秦無策,后秦使離間之計,調(diào)離了廉頗,趙國任趙括統(tǒng)兵,此人只識紙上談兵,并無實戰(zhàn)之能,被秦將白起打敗,40萬趙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殺于長平,成為歷史上的一大慘案。
21.毛遂自薦:毛遂,趙國平原君趙勝門客,因秦攻打趙國時,說服楚國合縱抗秦,而“鋒芒畢露”且“脫穎而出”。“穎”指錐子的柄。
22.竊符救趙: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圍攻趙都邯鄲,平原君一面與楚合縱,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國威脅未允,信陵君竊取兵符,假魏王將令出兵救趙,事成后留在趙國未歸。
23.荊軻刺秦王:秦王嬴政執(zhí)政后,滅韓、趙,并攻占燕國,燕國太子丹派勇士荊軻刺殺秦王,“圖窮匕見(xiàn)”,刺殺未果,丟了性命,可他英勇機智、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精神永垂青史。
24.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秦王先后滅韓、趙、燕、魏、楚、齊六國,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專制制度,實行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地方實行郡縣制,同時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議,“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另一方面又焚書坑儒,實行愚民政策;大興土木,橫征暴斂,導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農(nóng)民義軍推翻。
25.陳勝吳廣起義: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篡位稱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趙高(有“指鹿為馬”典故)的唆使下,變本加厲,繼續(xù)興建阿房宮,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兵夫屯長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全國各地紛紛響應(yīng),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秦農(nóng)民大起義。
26.西楚霸王項羽:陳勝、吳廣被害后,反秦聲勢以南方會稽郡最大,其首領(lǐng)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項梁和侄子項羽,北上進軍沿途收編了劉邦、英布、呂臣的反秦武裝,并在巨鹿一戰(zhàn),破釜沉舟,一舉擊潰了秦軍主力,扭轉(zhuǎn)了反秦戰(zhàn)局。
27.鴻門宴:反秦義軍劉邦攻下秦都咸陽,秦王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從范增之計預設(shè)鴻門宴鏟除劉邦,劉邦攜張良、樊噲赴宴,席間項莊(項羽的堂弟)舞劍,意在沛公,劉邦在樊噲的保護下得以逃脫。
28.蕭何月下追韓信:漢王劉邦謀士蕭何月下追回了韓信,并舉薦給劉邦為,韓信采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攻下三秦,占據(jù)關(guān)中,后協(xié)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劉邦做了皇帝后,以韓信匿藏項羽部下將其治罪降職,后蕭何與呂后(劉邦妻)設(shè)計將韓信處死,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29.霸王別姬:劉邦趁項羽出兵之際,自漢中出擊攻占了項羽都城彭城,項羽回攻,大敗漢軍,擒獲了劉太公和呂雉,劉邦求和,范增未允,劉邦用反間計離間了范增,又以劃分楚河漢界為誘救回老小,后采用韓信的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困在垓下,項羽愛妻虞姬,唱罷“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拔劍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損。項羽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其退回江東稱王,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邊拔劍自刎,“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西楚霸王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30.呂氏之亂:呂雉,劉邦結(jié)發(fā)之妻,其子劉盈即位,呂氏便執(zhí)掌大權(quán),進入了呂后時代,呂后為人陰險毒辣、殘酷無情,殘害劉氏家族,欲將劉氏天下改為呂氏天下。其中,將劉邦愛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雙目、熏聾耳朵、弄啞喉嚨,扔進豬圈,做成“人彘(zhi,豬)”。呂氏執(zhí)政16年,繼承了漢高祖開創(chuàng)的“與民休息、無為而治和對外和親”政策,是歷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