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歷史故事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一起來看看朱元璋的歷史故事,歡迎閱讀!
朱元璋為何能一統天下?
元朝之后,就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元朝是朱元璋推翻的,似乎元朝軍隊也主要是朱元璋滅掉的。然而,在元末的各路起義軍里,朱元璋所部是消滅元朝軍隊最少的一支。那么,滅元軍最少的朱元璋為何能最終一統天下?朱元璋是如何以較小的代價登上開國皇帝寶座的?
在那個群雄并起的年代,有槍便是草頭王。話說到了1356年,各路起義軍都搶到了一定的地盤:劉福通擁韓林兒為帝,擁有安徽、江蘇、河南、山東等大片領土,并不斷向北方和西北進攻。徐壽輝稱帝于武昌,擁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張士誠稱王于蘇州,擁有江蘇、浙江等地。明玉珍則殺入四川、云南,也欲稱帝。這四支隊伍是消滅黃河以南元朝勢力的主力軍,他們已控制了黃河以南絕大部分地區。
此時的朱元璋占據安徽中部的滁縣、和州一小塊地方,他手中只有兩三萬兵馬,這還是繼承其岳父郭子興的遺產。他力量雖弱,但慧眼獨具。他發現南方當時還有一塊地盤在元朝手里:那就是張士誠和徐壽輝勢力中間的江蘇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一長溜地方。這里人口眾多,物產豐富,而且其中還有一個虎踞龍盤的歷史名城建康(南京)。于是朱元璋立即發兵,由采石磯偷渡長江。攻下南京后,又繼續向南進攻。用四年時間,一直打到浙江的金華、衢州。
此后朱元璋在南方就一直和其他漢人武裝打,再也沒有打過蒙古人。元朝在黃河以南的軍隊大部分被滅于其他起義軍之手,朱元璋所部消滅元朝軍隊最少。這期間,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大舉北伐,分四路向元朝進攻。他自己在中路,打下了河南全部,并遷都于開封。北路沿山西一直打到元朝的大都。東路打下了山東。西路一直打到陜西鳳翔。一時間,紅巾軍號稱百萬,幾乎掀翻元朝。
本來,按照劉福通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徹底推翻元朝。但劉福通的戰略出現大的失誤,他沒有集中兵力猛攻北京,卻是兵分四路,四面出擊。結果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讓元軍得以各個擊破。再者,元朝出了一個奇人察罕貼木爾。此人出身布衣,卻精通軍事。在短短十年間,他依靠自己建立起來的軍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對抗紅巾軍,創造了幾乎百戰百勝的奇跡,并終于打敗了百萬紅巾軍,維持了元朝搖搖欲墜的半壁江山。
紅巾軍潰敗后,朱元璋在安徽的領地,直接處于察罕帖木爾的威脅之下。如果察罕帖木爾揮師南下,首當其沖的就是朱元璋。以朱元璋當時的實力和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是絕對無法與之相抗的。
天助朱元璋。正在這時,元軍內部開始沖突。貴族出身的元朝悍將博羅帖木爾,嫉妒察罕帖木爾這樣布衣出身的人實力和地位都將超過自己,竟然提兵向察罕帖木爾的軍隊進攻。察罕帖木爾也不甘示弱,于是雙方軍隊在山西、河北不斷發生摩擦。蒙古人沒完沒了地同室操戈拉開了序幕。1362年6月,察罕帖木爾遭手下叛將的毒手突然死亡,元朝痛失頂梁柱。
察罕帖木爾一死,朱元璋再無后顧之憂,于是傾全力和南方各支漢人武裝大打出手。1363年與陳友諒大戰于鄱陽湖,取得決定性勝利并取得江西全部。1364年攻下武昌,取得湖北。1365年平定湖南、廣東。1367年又完全打敗張士誠、方國珍。基本統一了南方。
與此同時,北方蒙古統治者的內訌加劇,各支軍隊也開始互相攻打,一打就是好幾年,元順帝都調停不了。結果使元朝陷于一片混亂,日趨衰弱。更要命的是,元朝滅亡的千古罪人——奸相綽斯戩出現了,他貴為丞相,竟然趁亂雇人印假鈔以大發橫財。不僅如此,他還趁皇帝叫他出面調解博羅帖木爾和庫庫帖木爾的矛盾之機,拿著圣旨當收錢器,“視南北兩家賂遺厚薄而啖之以密旨”。南面送的錢多,就對南面說:皇帝有密旨叫你們去打北面;北面送的錢多,便又對北面說:皇帝有密旨叫你們打南面。使得形勢愈益紛亂險惡,內戰無休止地延續下去。
1367年,當南方同根相煎的勝出者朱元璋回過頭來看北方時,發現北方的統治者似乎早把南方忘記了,還在忙于窩里斗呢。朱元璋于是下令北伐。10月,徐達、常遇春率大軍25萬,朝北方進發。一路幾乎兵不血刃。山東、河南、陜西等地的元軍要么是迎旗而降,要么是聞風而逃。數得上的戰斗,只有洛陽一場:當時洛陽守將托音帖木爾在洛陽城外聚集了五萬軍隊,欲與朱元璋軍隊一戰。卻被常遇春一沖,立即潰敗。當年察罕帖木爾用十年時間收復的從陜西到山東的廣大中原地區,朱元璋軍隊僅僅用了八個月就全部占領!
1368年8月,朱元璋軍隊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大草原。其余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的將帥,也失卻了內戰時的勇敢,竟也毫不抵抗,全部逃跑。朱元璋僅僅用了十個月時間,以極小的代價就占領了整個北方,從而一統天下,建立了大明朝。
朱元璋與武當山的奇緣妙事
朱元璋為逃命 火燒大殿
武當山金殿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建造的,但是在民間的傳說中,認為朱元璋和武當山也有關系。《古今圖書集成》中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朱元璋年輕的時候,曾經到武當山燒香,返回途中遇到滁州人陳也先在武當山下設擂臺。朱元璋上臺,三拳兩腳,把陳也先打到臺下。陳也先不服氣,就帶領幾百人,追趕朱元璋。朱元璋的好朋友徐達、湯和、鄧愈等人,為朱元璋拼死抵擋,把陳也先的手下抵擋住了。朱元璋就跑到了武當山下一個叫草殿的地方,在殿后面睡覺,這時他聽到很多人進到這個殿里。其中有陳也先的聲音,他想要是再跑的話,又會被發現,于是他一把火把這個殿燒了。朱元璋在回家的路上,武當山的玄天上帝給他托夢,說你為什么把我的殿給燒了。朱元璋也覺得自己不該燒這個殿,但是為了躲避追兵,也沒有辦法。他說將來天下太平了,我賠償給你一個金殿。
烏鴉神兵群飛 保佑軍隊
公元1361年前后,朱元璋發動大軍西征九江。陳友諒當時的勢力非常強大,結果如何朱元璋心里也沒有數。剛好戰船準備出發的時候,有幾萬只烏鴉圍繞著這個船的桅桿不停地轉,士兵非常害怕,人心開始騷動。因為在中國人的習俗中烏鴉是和死亡聯系在一起的。這個時候朱元璋講話了,說這個烏鴉不代表死亡,而是武當山玄天上帝的烏鴉神兵,烏鴉往這兒飛就意味著,玄天上帝要支持我吳國打敗漢國。船隊航進的途中,在旗艦的船舵上發現了龜蛇,這也被解釋成武當山真武神保佑朱元璋軍隊的一種信號,一種信息。
武當道士丘玄清 受朱元璋提拔
朱元璋取得了南征北戰的勝利,最后定都南京。他在南京祭祀的一共有九個神,其中放在第一位就是真武神,就是武當山的玄天上帝。明朝初年有很多人不愿意給朱元璋當官,朱元璋就從民間征集那些有才華的人到朝廷任職。武當山全真派一個道士丘玄清修復五龍宮,宣揚武當道教的舉動,受到官府的重視。后來就被推薦到朝廷,朱元璋超破格提拔,任命他為江西監察御史。當了幾年以后,進南京面見朱元璋,朱元璋說這個道士非常有修養,也很有文化,生活也很嚴謹,于是又任命他做太常寺卿,一下子由五品官提拔為三品官,成為當時朝廷的九卿之一,專門負責朝廷祭祀天地的禮儀。丘玄清從武當山五龍宮調了很多道士,到南京的神樂觀當樂武神,就是專門負責祭祀天地時奏樂、唱詩。
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發愁——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給誰來坐?
長子朱標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朱標傳說為馬皇后親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給馬皇后吃了顆“定心丸”,冊立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國家領導人,也算是對得起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請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養25年之后,朱標已經38歲,繼承父親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標的身體熬不住。1392年1月,朱標從陜西視察回來后,身上長了個大肉瘤,折磨得寢食難安,異常痛苦。朱標的長子朱雄英10年前已經死了,伺候父親全靠次子朱允火文。
朱允火文年僅14歲,日夜守在父親身邊,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動中國”的孝子人物。他是個偏腦袋,朱元璋給他起了個“半邊月”的綽號。朱允火文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在知識分子中間長大,知識淵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軟,臉不厚,心不黑。
朱標病了4個月不幸英年早逝
但朱標還是不幸早逝。對于勤懇的老皇帝來說,這是極為罕見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喪子之痛——接班人沒有了,整個帝國的命運怎么辦?那么多大將手握重兵,怎么節制?這件事折磨著老皇帝,居然28天沒有上朝。
朱允火文將3個年幼的弟弟照顧得十分周到,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繼承人。周王、晉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攤扶不上墻的爛泥,還差點兒被廢了王號。晉王外表殘暴,違法亂紀,然而本質上是個膽小鬼。魯王是個天大的蠢貨,為長命百歲,亂吃丹藥,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殺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幾個成器的,卻是舞文弄墨、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藝術家。
老皇帝一聲長嘆
現在,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和朱標次子朱允火文PK了。
朱元璋對朱允火文抱著一種復雜的感情,對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憂:他柔弱的肩膀,能擔負得起治理國家的重任嗎?這么仁柔,跟個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須有獅子、老虎的硬漢性格,否則必定會被政壇上的獅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儲問題,曾經悄悄征詢過大臣的意見。他問翰林學士劉三吾:“太子死了,皇長孫(朱允火文)年幼不懂事。治理國家必須選對人,我想讓燕王接班怎么樣?”
劉三吾是知識分子,你問他誰當儲君,他當然只推薦自己的同類。他頭搖得像撥浪鼓:“立燕王絕對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晉王怎么辦?皇長孫朱允火文四海歸心,大家都擁護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覺。”
文官們擁護朱允火文,因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臺后能實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軍事化的高壓獨裁。朱元璋的統治太過猛烈,官員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長久下去沒人吃得消,國家客觀上需要一位陰柔、仁愛的皇帝,讓人民歇歇腳、喘口氣。
朱允火文非常有孝道。而在爭奪皇位的斗爭中,“孝”就是奪取皇位繼承權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火文一定要將“孝”進行到底。
朱元璋欣賞四子朱棣的“武”
對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尤其欣賞他的“武”,這是朱允火文不具備的特殊優勢。
朱棣是聞著戰爭的硝煙味長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陳友諒大舉進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歲封燕王,17歲迎娶徐達的長女,20歲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彎弓射大雕不在話下,尤其喜歡打仗,智謀過人,知道怎么打勝仗。作為罕見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謂一代“戰神”。現在他33歲,正當青春年少。
論才能和胸襟,朱棣都勝過朱允火文。一次,大家在宮里看賽馬。朱元璋出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火文沒有打仗經驗,所見不過平凡瑣事,憋足勁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氈”,軟綿綿的,沒什么味道。而朱棣見過世面,巧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氣魄宏大,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為眾藩王之首,與寧王、晉王、肅王、秦王等沿長城一線封國,為天子守邊,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號稱塞王。朱元璋允許他們擁有3000人的護衛,最多的可以達到1.9萬人。燕王、晉王、秦王勢力最強,多次奉詔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藍玉這樣的大將也要聽塞王指揮。尤其是燕王朱棣,負有控制北部門戶的重任,能夠直接指揮的軍隊多達30萬人,軍中大小事自己裁決,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匯報。
1390年,一場戰斗使年僅30歲的朱棣威名遠揚。那年元旦剛過,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晉王分兵合擊,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兒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幾股哨兵四出偵查,摸清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銀裝素裹,車馬輜重行進十分困難,士兵們凍得直打哆嗦。將領們請求燕王安營扎寨,等大風雪過后再想辦法。
朱棣說:“戰機就擺在你們眼前,你們怎么看不見呢?這正是出奇制勝的大好時機!”命令大軍頂風冒雪,快速而進。大軍出現在乃兒不花面前時,他竟然還在帳篷里烤火。
朱棣圍而不殲,派乃兒不花的好朋友、降將觀童勸降。乃兒不花知道是雞蛋碰石頭,只好請降。朱棣擺酒設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兒不花感動得眼淚嘩嘩的,主動要求勸降咬住。
朱棣第一次大規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獲全勝,讓朱元璋非常高興,賞賜寶鈔100萬錠,夸贊朱棣:掃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
而另一路晉王,生性怯懦,一踏上當年成吉思汗征戰的土地,就兩腿發虛,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連個兔子都打不到。
朱棣的血統帶來麻煩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類,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火文杰出,更適合當皇帝。但是,血統卻給他帶來了大麻煩。他真的是龍子嗎?
江山當然只能交給親生骨肉坐,必須是純種的龍種,就是說是馬皇后所生。嫡長子繼承制在中國延續幾千年,朱元璋跳不出這個框框。
朱棣可能不是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會選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個妃子生的,或許這個妃子還是少數民族。有可能是高麗人,究竟是北方高麗民族,還是來自朝鮮半島,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也有人稱朱棣的媽媽是元順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根據管理宗廟祭祀、禮樂的官方機構太常寺的記載(現已丟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標、秦王和晉王,跟馬皇后沒什么事兒。而另外一個妃子生了朱棣,這個妃子就是石頁妃。
朱棣稱帝后纂改《太祖實錄》,把能得到的資料全部纂改,拼命證明自己就是馬皇后生的,還拿出很多證據證明他當皇帝是合法的,證明朱元璋有意傳皇位給他。
而朝鮮的一條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謊言。1389年,朝鮮使臣權近等人在北平拜謁燕王,回國后寫了一本《奉使錄》。里面說,他到北京燕府去見燕王,可是很不湊巧,那天是農歷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媽媽的忌日,燕王不見客人。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說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
朱元璋艱難決定:立16歲的朱允火文為皇太孫
只有嫡長子繼承皇位,大家才擁護。朱棣不是馬皇后的親兒子,所以經過權衡,朱元璋作了一個異常艱難的決定:立16歲的朱允火文為皇太孫。這讓朱棣十分窩火,十分不服氣。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長孫朱允火文的背,譏諷地說:“沒想到我侄兒還能有今天的榮耀啊!”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見,厲聲責問朱棣:怎敢對皇長孫如此無禮?朱允火文急忙打圓場,才沒讓朱棣十分難堪。
立皇太孫的第二年,朱元璋還是擔心朱允火文太文弱,壓不住陣腳,管不住軍隊,于是開始大殺功臣,藍玉、胡惟庸集團先后被清洗。
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朱元璋當初的選擇是個錯誤。如果選朱棣當皇帝,就不會出現后來歷時4年的內戰。但歷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淚,它只相信實力。朱棣發動戰爭,將朱允火文趕下臺取而代之。為抹殺篡權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穩,朱棣拼命說謊,證明自己就是馬皇后的親兒子。指“馬”為母,萬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