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朱德的歷史小故事
朱德是我國偉大的歷史人物,大家知道哪些關于他的故事呢?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朱德的歷史小故事,希望你喜歡。
關于朱德的歷史小故事一:朱德小時候
朱德元帥,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儀隴縣李家灣一戶佃農之家。世代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終年勞碌僅能糊口。朱德的母親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幾個小時還在干活。朱德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使他從小就開始干力所能及的勞動。五歲時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過繼給無兒無女且又十分喜歡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學,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
六歲時朱德進入私塾,二十歲時入南充縣高等小學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的體育學堂。由于在這里受到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產生了教育救國的意識。
畢業后于1908年邀幾位同學好友一同回儀隴縣城籌辦高等小學堂,朱德任學校的體育教習兼庶務。學生由幾人很快發展到七十多人。學校雖然辦起來了,但土豪劣紳反對新思想、壓制教育,社會的黑暗,民眾的痛苦,統治階級的腐朽,使朱德認識到教育無力救國。他毅然棄教從軍,從此走上了曲折、偉大的革命道路。
關于朱德的歷史小故事二:一封借款信
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的展廳里,陳列著一封抗戰初期朱德在太行山區寫給家鄉好友的信,這封信雖然已經紙質發黃、破損,但字跡仍然清晰可認。讀著這段承載著報國之志、孝母之心和勤廉之德的特殊文字,不由得讓人去探究其背后那不尋常的故事。
那是1937年11月,朱德老師的兒子鄧輝林從四川隨抗日部隊來到洪洞縣八路軍總部看望朱德,告訴他四川老家儀隴正逢旱災,家里人因他參加革命而遭受株連和迫害,生活異常艱難。一番話讓朱德想起了自己80多歲的生母和養母。由于自己忙于革命,一直沒能照顧她們。他擔心二老不能度過荒年,很想接濟一下,盡一個孝子應盡的義務。
然而,身為八路軍總司令的朱德卻苦于身無分文,于是在11月29日,他給四川的兒時好友、同學戴與齡寫去一封信:
與齡老弟:
我們抗戰數月,頗有興趣。日寇雖占領我們許多地方,但是我們又去收復了許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敵人后方北平區域去,日夜不停地與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勝利,差堪告訴你們。昨鄧輝林、許明揚、劉萬方等隨四十一軍來晉,已到我處,談及家鄉好友,從此話中知道好友行跡,甚為暢快。更述及我家中近況頗為寥落,亦破產時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顧及他們。唯家中有兩位母親,生我養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歲乏食,恐不能度過此年,又不能告貸。我十數年來實無一錢,即使將來亦如是。我以好友關系向你募貳佰元中幣,速寄家中朱理書(朱德二哥之子——作者注)收。此款我亦不能還你,請作捐助吧。我又函南溪兄(寄)貳佰元,恐亦靠不住,望你做到復我。此候
近安
朱德
11月29日
于晉洪洞戰地
這封不足300字的求助信透出的懇切和無奈,令人讀后無法不為之感慨。200元難倒了總司令,大孝為國是此心!說八路軍總司令沒錢誰相信?但事實的確如此。這一點,朱德在此前寫給前妻的信中也同樣早有提及:“我對革命盡責,對家庭感情較薄亦是常情,望你諒解……至于你的生活,望你獨立自主地過活,切不要依賴我。……至于那些望升官發財之人,決不宜來我處,如欲愛國犧牲一切,能吃勞苦之人,無妨多來。……我負擔革命工作晝夜奔忙,十年來艱苦生活,無一文薪水,與士卒同甘苦,絕非虛語。現時雖編為國民革命軍,仍是無薪水,一切工作照舊,也只有這樣,才能將革命做得成功……”“我這種生活非你們可能處也,我決不能再顧家庭,家庭亦不能累我革命。”朱德同時還告誡家人:“萬望你們勿以護國軍時代看我,亦不應以大革命時代看我。”
戴與齡接到朱德的求助信后,立即給在儀隴的朱德兩位母親寄去200元,使饑餓待斃的兩位老人渡過了難關。朱德的生母鐘氏1944年去世,享年84歲。戴與齡與朱德在抗戰初期有了通信聯系后,自己勒緊褲帶、節衣縮食,多次捐助朱德的親屬,并動員自己的親屬十幾人投奔陜北或華北抗日前線,因為他相信朱德要走的路和做的事是正確的,是值得他盡心竭力來支持的。1949年12月,戴與齡在瀘州病逝,享年61歲。朱德為失去這樣一位忠厚、對革命默默做了許多好事的老朋友感到悲痛,為革命剛剛勝利,自己還沒有來得及回報老友而感到深深的遺憾。他把戴與齡的兒子戴超群、兒媳王清先請到北京,對他們說:我為什么喊你們來,因為你們爹爹對革命是有幫助有貢獻的人,能做的事他都做了,人民不會忘記。你們來北京不是要做官,而是要學習本事,為人民服務。
關于朱德的歷史小故事三:一副舊象棋
在國家軍事博物館里,陳列著一副朱德在武鄉縣磚壁使用過的象棋。它是由一位當年與朱德經常下棋的百姓棋手的家屬于1990年捐贈的,現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1939年7月15日,八路軍總部進駐位于山西境內太行山區東麓的武鄉縣磚壁村。八路軍總部在磚壁駐扎時期,不僅指揮了許多重要戰役,還利用戰事繁忙的間隙開荒種地、修筑渠壩、抗旱打井、綠化造林,辦了許許多多好事。
在緊張的工作和戰斗之余,朱德經常和所駐村的鄉親們下棋,并利用下棋來做宣傳工作。
一天,村民李作艮正在自家大門口和棋友下象棋,突然看見走過來一個穿灰布軍裝的老軍人,后面還跟著警衛員。李作艮忙起來鞠了一躬,說:“老總,您有事?”那位老軍人和藹地笑笑說:“你怎么稱呼我老總?”李作艮回答說,國民黨第十三軍來磚壁住過一晚,村里人見了當兵的自然而然就叫老總。老軍人吹了吹石頭上的灰后坐下來,說:“咱的部隊一律稱呼同志,你就叫我老同志吧。”說著,老軍人要求和李作艮殺一盤。由于拘束,李作艮開始一連輸了好幾盤。
后來漸漸熟悉了,李作艮也時不時會贏這位老軍人,甚至還罵老軍人“臭棋簍子”,老軍人也不惱不怒,收拾好棋局繼續和他下。后來,當老軍人的房東告訴李作艮,和他下棋的老軍人就是朱德總司令的時候,老李驚得直吐舌頭。
此后,朱德一有點空閑就去找李作艮下象棋。有時候,這邊擺開陣勢剛剛“殺”開,總部卻有急事派通訊員來叫朱德。這時,朱德往往囑咐不要撤掉棋局,保持原盤不動,留著等處理完事情回來后接著下。
李作艮曾經疑惑不解地問朱德為什么不輕易半路收拾掉一個棋局,朱德笑笑說:“下棋不光是為了娛樂,主要是為了鍛煉腦子,增長智謀,下一盤就要有一盤的效益。也就是說,打一仗就要力爭勝一仗,絕不能半途而廢。”
從此,李作艮逢人便講:“總司令下棋也是作戰!”
李作艮后來回憶說,朱總司令最喜歡他的象棋,說總部的棋子太小,沒有老李家的大棋子下起來過癮。
就在這棋盤上,總司令朱德和老農民李作艮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八路軍總部離開磚壁村后,李作艮便把這副象棋珍藏起來。
1939年的秋天,八路軍總部移駐太行山的王家峪。一天中午,總部右面張丙午大爺家來了一位身材魁梧的老八路,他握住張大爺的手興沖沖地說:“聽說你是王家峪的‘棋迷’,來,咱們‘殺’一盤。”
張大爺連忙起身熱情歡迎,并立即擺開棋盤“迎戰”。不料,號稱“張高棋”的張大爺,這天卻一連輸掉3局。更有趣的是,局局都輸在了卒子上。這位老八路善使卒子全部殺過河界的絕招,使張大爺大為驚異,甘拜下風。
當張大爺大為驚駭、唏噓不已時,只聽老八路笑呵呵地說:“這也和打鬼子一樣,只靠我們八路軍還不夠,還要靠咱們全國的老百姓;只有軍民并肩戰斗,才能把日本侵略軍趕出中國去!”
聽了這番話,張大爺心悅誠服,于是,他滿懷尊敬地緊握住老八路的手,連連稱贊:“好棋手,好棋手!”
翌日,當張大爺得知那個同他下棋的老八路就是威名遠揚的朱德總司令時,他高興地逢人就夸朱德棋藝高超,逢人便宣傳朱德給他講過的抗日救國全靠軍民團結的道理。不久,張丙午和兒子一道參加了村里的抗日人民自衛隊。
一天下午,“張高棋”叫上幾位喜好下棋的老漢,在總部門前的石桌上和朱德擺開了陣營,他們四五個人共同“對付”朱德一個人。然而,一局又一局,朱德總是“將”得他們顧此失彼,進退兩難。有時,從車、馬、炮到將、相、士,竟一個也動彈不得,一動就被吃掉,導致全盤皆輸。觀陣的人越來越多,嘖嘖稱奇。
傍晚,朱德見天色漸黑,便推開棋盤,從下棋談起,對鄉親們做起宣傳工作來。他說:“下棋完全與作戰一樣,必須縱橫機動,進退得當,有時步步逼近,猛吃一口,打開缺口,連續進攻;有時靈活撤退,避敵精銳,擺好圍陣,待機殲敵。每一著棋,都不能四平八穩地沿著老套子走。就說我們今天抗日,只要廣泛動員民眾,普遍開展游擊戰爭,就會使日本鬼子像陷進泥坑里的野牛,一點也動彈不得,越動就陷得越深。當前日寇在華北戰場上雖有30萬兵力,但由于我們八路軍的車、馬、炮和將、相、士同心協力,英勇作戰,就拖得鬼子欲南侵而不得,想定居而受擾,只好在我們掌握著戰爭主動權的‘棋局’里損兵折將,四處挨揍。”
老鄉們個個聽得津津有味,頻頻點頭。
見老鄉們聽得興致正濃,朱德繼續深入淺出地打著比喻說:“由于我們按照毛澤東主席的‘棋譜’,在廣闊的敵后戰場上,擺開了人民游擊戰爭這局棋,使長驅直入的日本侵略軍幾經周折,屢遭重創,狼狽不堪。僅1938年一年中,戰局迫使日寇曾兩易統帥,先以寺內壽一代替香月清司,緊接著又以杉山元取代寺內壽一,但誰來指揮下這盤棋,也同樣挽救不了敗局。他們的30萬大軍,只能困守在華北幾個大城市,和幾條交通線上,在這些點線之外,就是我們八路軍游擊隊的天下了。甚至形成‘棋著’插花、犬牙交錯的棋局,在敵人占領的戰線內也有我們點燃起來的抗日烈火。”最后,朱德大聲強調說:“我們要下贏抗日戰爭這盤棋,必須遵照毛澤東主席‘動員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的道理,在群眾性的游擊戰爭中,充分發揮一兵一卒的戰斗作用。否則,是難以取勝的。”
借下棋之余,朱德把作戰和下棋的話題,巧妙地融入團結抗日道理的宣傳教育之中,通俗易懂,極有哲理,大伙兒聽了個個斗志倍增,群情振奮,之后紛紛全力以赴投身于抗戰的熱潮。
看過關于朱德的歷史小故事的人還會看:
1.中國歷史上勵志故事大全
2.紅軍長征歷史故事
3.抗日時期小故事
4.抗日小英雄故事大全精選
5.中國名人愛國小故事